Category: Product Design
-
Chew Chew Chew
轉眼間,又開學了!突然驚覺難道暑假沒做完的事,是不是又要延個半年了? 開學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出題,其實這學期的題目早在上學期就已經打定主意,全拜Marko之賜,當然還有一些是前些日子來公司找我,從北京來的藍兄,說要做兒童家具品牌…Anyway,基本上個人覺得,兒童家具的確是一個值得投入的領域,所以,就出了這個題目:「Chew Chew Chew」。以下便是我的題目大綱: 還在牙牙學語的Marko是一位一歲半的小朋友,他每天早上只要一睜開眼,就會迫不急待地自己下床,衝出房門…因為,這世界對他而言,實在是太神奇了,每天都像是嘉年華會,每個地方都是遊樂場…Marko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去擁抱、探索這個世界。 所有大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事,對Marko都是新奇的…蘋果為什麼是紅色的?為什麼咬下去會有“咵”的聲音?為什麼番茄咬下去就沒有聲音?還會弄得一身都紅紅…Marko每天都在好奇中度過,他不放過任何探索的機會,但是這卻造成了Mommy的困擾,因為像吃飯、睡覺、大小便…在Marko小小的世界裏基本上是無聊的,他永遠無法安靜地坐在High Chair上享受一頓豐盛的早餐,因為他覺得Cereal永遠不及蘋果咬下去的那一聲“咵”來得有趣,更不用提那張在IKEA買的High Chair及印有米老鼠圖案的兒童餐具有多麼乏味,原來,在Marko的世界裏,東西至少要有反應才是有趣的。 Don’t Touch!這是Mommy跟Marko之間經常發生的對話。原因是Marko實在是太愛碰觸所有他看到的東西,特別是許多碰了之後會有反應的東西,像電動門、像樂器、像輪子、像滑鼠…,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反覆測試,甚至是暴力以待,直到他覺得不有趣為止。 Marko喜歡水果,原因是每一種水果都有不同的造型、顏色、觸感…他尤其喜歡摔橘子,因為它會像球一樣會彈回來,Marko也喜歡把奇異果、香蕉排排坐,弄得像火車一樣,逋!逋!逋!Train是Marko第一個會發音的字,Mommy曾經一度懷疑是Thomas Train的陰謀,但直到發現Marko喜愛捷運站的電梯更甚於車廂時才就此作罷。 外面的世界實在是太有趣了,為什麼IKEA的High Chair這麼無趣呢?為什麼兒童餐具永遠都只有不同的卡通圖案呢?為甚麼大部分的兒童玩具都是按按鈕就會出現怪聲音呢?Mommy從Marko的成長中開始思考許多東西的設計本質,Mommy認為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觸摸探索是很重要的一環,但必須具有啟發學習的本質,而且必須是真實體驗的延伸,如此才能避免短暫的好奇,於是Mommy想要著手改善一些兒童家具的設計。 Program 所以,這是一學期的作業題目是:「Chew Chew Chew – 兒童家具設計」,特別是High Chair,我們希望它不只是一張腳特別長,加了安全帶的一般座椅,而是一張能引發幼兒或兒童學習「飲」「食」的介面,從學習的過程中理解色彩、聲響、造型、質感…甚至旋律…同時也認識水果、蔬菜、糧食、禽畜…也就是你必須改變幼兒或兒童對「飲」「食」的認知,當然,您也可以選擇High Chair以外的兒童家具,但原則上,必須要將現有的家具從無聊中拯救出來,最重要的,這一切都必須是互動的,你知道的,小朋友不太喜歡不會動的東西。 Result 我們期望你最後交付的內容如下: 1. 色彩計畫 2. 幼兒或兒童環境認知研究報告 3. 設計計劃書 4. 1:1的實際成品 5. 完整尺寸標示製作圖面,包括3D 6. 最重要的,可以互動 7. 最後,量產分析 希望可以從同學們作品看到未來極具互動的兒童家具。
-
因「悟」則「空」 – 關於浩漢的 Bukong 隨筆
卓先生是一位鶯歌的陶瓷達人,在一次閒聊中,卓先生提到他最近接了一筆從中國轉來的訂單,客戶是某全球知名的日本品牌,生產的產品是一個以陶瓷作為包覆外殼的音響喇叭,原本是委託中國的陶瓷廠生產,但無奈中國廠商的「差不多」製程,與「差不多」品管,一直無法滿足客戶的0.15mm誤差範圍,眼看著內部構件都已經交貨了,還在枯等不確定的外殼,於是,整個訂單便移轉至卓先生在鶯歌的廠,當然,最後卓先生還是不負眾望,憑藉著他創新的製程與嚴苛的品管,完成了這項託付的任務。 此項任務成敗與否的關鍵其實是在「不精確」的陶瓷與「精確」的電子零件間的結合;陶瓷的「不精確」來自於陶土本身特性的掌握、釉燒溫度的控制…等等都會影響最後的成品尺寸,因此,一旦導入大量生產,傳統的陶瓷製程勢必要有所調整,或甚至式開始思考以電子零件的製程改善尺寸的誤差。卓先生的例子讓我聯想到不久前在買辦曾經作過的品牌規畫案例:浩漢設計的Bukong品牌平台規劃,整個案子討論正是東方工藝與西方設計的辯證。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 關於Bukong的命名,中間並未經過許多波折,幾乎是在第一次就達成共識。原因有二:其一為民間故事經典「西遊記」,其二為中國的「空」哲學。「西遊記」是全球知名的中國古典小說,書中唐三藏帶著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一行四人,一路斬妖除魔,最後終於抵達西天,完成將佛教經典帶回中土的艱鉅任務;反觀今日,「設計」原本也是屬於西方產物,始於工業革命後的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過去的東方社會在尚未引進西方設計思維之前,僅存在像是陶瓷、木器、鐵器…等所謂的工藝,而工藝與設計的最大區別便在於大量生產,以及尺寸與精準度,在西方,因為大量生產的模具需求,設計凡事要求精準,而在東方,因為缺少工業革命的洗禮,數千年來,依然保有獨特的「工藝製程」,也因為作品本身的獨一無二特性,精確的尺寸在東方世界裏幾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從西遊記的啟發,不難發現,「設計」其實就是唐三藏的佛經,而傳回中土的設計其實就是東方美學與西方設計的完美結合,同時也是精確尺寸與手工藝經典的辯證成果。也因此,從歷史的面向觀察之,精確」與「不精確」的結合將再也不只是一種製程而以,而是東西方設計文化的兼容並蓄。 “Emptiness (voidness) does not mean nothingness, but rather that all things lack intrinsic reality, intrinsic objectivity, intrinsic identity or intrinsic preferentiality. Lacking such static essence or substance does not make them not exist – it makes them thoroughly relative. ” – Robert F. Thurman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相傳於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須菩提祖師為師,習得天罡數七十二變和筋斗雲,並獲菩提祖師賜名為「悟空」,而「悟空」之名則源自唐代名僧悟空大師之法號;所謂因「悟」則「空」,在東方,「空」通常定義為「無有」,意即沒「有」的「有」,是不可見的,與西方一般「Emptiness」或「Voidness」所傳達的物質空虛在語意上其實有極大的差異,在中國哲學裏,「空」並不意味「不存在」,而是永恆的「存在」,所謂「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空色相等;萬物皆空,為首我空。心空增能,性空增智;五蘊皆空,唯慧不空。」在此,色是指可見的物體,而空則是說明一切事物沒有實體性,可以隨因緣條件不同起種種變化而成不同的現象,所以空能含攝萬物,好比虛空無形無相,卻能包容萬物,一切萬物皆不離虛空而另存。因此,相較於西方的「Emptiness」,中國的「空」更能體現「萬法自然」(Being one with nature)的世界觀哲學意涵。 因此,東西方設計文化的整合關鍵便在於「存在」與「非存在」的和諧辯證之間,而這也是整個Bukong平台所希望持續探討的論述,它可以是關於造型的討論,也可以是不同材質間的接合處理,也可以是設計意涵的啟發,它其實蘊含了無限的潛能,因此,對廿年的浩漢,與其說Bukong作為一個品牌,到不如說是一個未來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的計劃,因為,它的概念本身早已凌駕形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