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Web Development

  • 關於Adobe購併Business Catalyst事件的一些隨想

    Adobe在2009年8月29日的新聞稿宣布購併一家名為Business Catalyst的Software-as-a-Service (SaaS) 公司,甚麼是Software-as-a-Service?其實就是把應用軟體透過網際網路,提供終端用戶線上使用,例如Google的Google Apps,Salesforce所提供的企業線上CRM服務,或是BaseCamp所提供的企業線上專案管理服務。Adobe自從2005購併了Macromedia之後便不斷地藉由購併將版圖延伸至網際網路的線上應用,著名的案例包括:2007年作隨選跨媒體整合的Scene7,以及最近專精於線上分析的Omniture等等,姑且不論Adobe的企圖心如何,從此次的Business Catalyst的購併其實也隱約透露出未來的網業設計與網站建置的產業趨勢,以及相關專業的整併。 Business Catalyst在產業界可能不是那麼知名,但是她的服務品牌:GoodBarry,應該就相對有名些;GoodBarry的主要業務為提供一般消費者線上DIY架站所需的版型設計、系統機制,及資料代管服務,乍聽之下,似乎跟Webs.com或Weebly這些市場成名已久的自助架站服務供應商沒什麼兩樣,沒錯,我一開始接觸Good Barry也是這樣認為,所以很快就略過,但後來有機會再回來看時,才發現她有一個針對專業人員的經銷商專區,而且在系統功能部分,也較一般自助架站要專業完整,且其中也包括了專業人員常用的CRM及Email Marketing系統,因此,在產品線上,GoodBarry的確是與一般自助架站服務網站有所區隔,雖然如此,還是有些納悶:既然服務的主要族群是專業人員,為何還提供所有人免費試用?這就好像明明是作通路的生意,但自己也開起零售店…不過,在這次Adobe的購併Q&A裏,解答了這個疑惑,GoodBarry在2009年10月1日起停止了免費試用,同時並宣布未來將完全專注於經營專業人員市場,不再兼作一般消費市場,當然,這樣的決定,一方面也符合Adobe向來的產品的專業工具定位,另一方面也是賦予GoodBarry一個明顯的品牌區隔,藉以跳脫自助架站服務產業的紅海競爭。 從Adobe購併Business Catalyst的事件到底看到了什麼趨勢?從產業常態來看:理論上,當架站技術欲來欲普遍,產業的入門門檻理當愈平易近人,例如:今天任何人想擁有一個自己的Blog,只要上網申請即可,而且有無數選擇,同時可立即擁有,甚至還可以依自己的喜好設計外觀,而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企業網站,企業主只要到前述的Webs.com申請一個免費帳號,便可以開始架站,或是也可以選擇每個月多付個美金99元,就可以有更多的版型選擇,或專屬網址,同時也幾乎是零等待便可立即擁有;產業現況似乎在告訴我們,過去要花數十萬甚至是數百萬建置一個網站的時代已經愈來愈遙遠,取而代之的是庶民經濟時代的「免費」或「平價」產品,而其結果是讓更多的消費者可以輕易擁有一個網站。的確,從一般消費者的觀點看的確是如此,但若從專業人員的觀點是否如此呢?是不是所有專業人員都必須投入「免費」產業的研發設計呢?或是應該更清楚地自我區隔「免費」市場,另闢產業藍海呢?因此,從Adobe購併Business Catalyst的事件,我們看到Adobe對於專業人員的未來其實是非常正面的,但前提是「專業」本身必須被重新定義。 當一般人不需要任何HTML及CMS知識即可免費擁有一個網站時,其代表的應該不是HTML或CMS就變得沒有價值呢?其實正好相反,此時的HTML文件應該變得更昂貴且更有價值,因為它將是結合經驗設計、內容規劃、溝通規畫等專業顧問服務所產生的更專業、更語意化、更結構化、更友好搜尋的標準HTML,而非過往缺乏結構的HTML,例如:Happy Cog Studios便是這樣一家「專業」公司,他沒有很炫的Flash作品,但他卻是收費屬一屬二的網站建置顧問公司,因此,我們應該有此認定:當許多結果可以無償取得時,其相對的客製化服務應該變得更有價值,亦即提供客製服務的專業收費也應該更高,因為他所創造的結果在充斥著一般性的庶民經濟時代是絕對獨特的。也因此,Business Catalyst在做的即是將過去的「製作專業」系統工具化,讓專業人員可以更專注於更高價值的「顧問與設計專業」上,並以此區隔低價的製作勞務與高價的顧問與設計服務。

  • Designing with Web Standards

    最近買辦正在進行一個所謂”Designing with Web Standards”的專案,合約裏清楚地規範了所有產出的HTML Markup都必須通過W3C XHTML 1.0 Transitional Markup Validation的零錯誤驗證才得以交付。哇!光聽這一連串的名字就覺得好像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沒錯,這的確是件偉大的事,只不過偉大的是客戶的素質,而非工作本身,為何?在凡事講求表面的台灣社會,作網站其實也不例外,只要網站夠炫,Flash夠有趣,就是好網站,誰管你Markup 寫得有多精簡,多結構化…因為,根本沒有人會去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甚至不曉得要從哪裡看,因此,在普遍不重視的狀況下,試問,有甚麼樣的客戶會願意多花數倍的時間及費用撰寫一般人看不到的標準Markup呢?所以,我們覺得是客戶偉大。 圖片取自於:http://www.wait-till-i.com 為甚麼Web Standards很重要?有別於Java或VB等程式語言,HTML其實是一種標記語言,它的語言結構並不執行功能,而僅是標註資料的來源、畫面的位置,以及功能的呈現…,以蓋房子為例簡單說明之,HTML就像是看不到的管線,當蓋一棟房子時,理論上,每一組管線都應詳細標示它的配置、走向及規格,以方便日後的維修,是以,標示得愈清楚,愈符合國際標準,未來的維護成本相對地就愈低,反之,標示得不清不楚,一旦出現問題,就得碰運氣猜猜看了,一旦日子久了,管線變變得愈來愈複雜,屆時,維護也愈來愈困難,因此,Web Standards其實就是為了有系統地維護網頁,而且是讓所有人都能夠輕鬆地維護。 Web Standards的最大特色便在於透過CSS的運用,將結構語言(Structural Language)與呈現語言(Presentation Language)徹底分離,因而整個網頁文件的程式碼因此變得更精簡,而程式碼一旦精簡,檔案便相對地會變小,而瀏覽器的處理速度也因此變快。傳統的Web習慣以Table的方式編排畫面,因而導致內容與視覺定義混淆在一起,不僅不易閱讀,檔案相對地也比較大,而Web Standards則是以CSS定義畫面,以Table-less的方式進行編排,再加上Semantically Correct Markup以及Valid Code,因此所產生的網頁,不僅讓所有人都能夠一目瞭然,易讀易懂,當然其中也包括搜尋引擎的機器人,而未來,Web Standards的網頁也只要透過CSS Style的修改,便可以重新改版,完全無須更動HTML的架構,因此,導入Web Standards的優勢,從長遠來看,無論是成本、時間,乃至於效益,甚至是跨平台整合(iPhone、Web Appliance…等上網裝置)都比傳統Web要來得划算。 當然,此次對買辦的挑戰,不僅僅是Web Standards的Markup而以,還包括Javascript、前後端程式碼,以及Framework都要標準化;過去以來,買辦在Web的產業優勢便一直站穩在多國語言網站的建置管理及維護上,其中更是偏重於內容管理與品牌視覺管理,而今還必須多加一項:程式碼管理。隨著HTML語言語上網裝置的逐漸進化,Web Standards已是不可忽略的趨勢,特別是當大家一窩蜂都在熱衷於搜尋引擎關鍵字行銷時,別忘了,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的最根本還是在於網頁本身,倘若網頁的體質是不良的,甭論買了多少關鍵字廣告,其效果都只是暫時的,但相反地,網頁本身若符合Web Standards,SEO的效果將會隨著時間愈來愈顯著,一切行銷活動也將因此而水到渠成。 雖然Web Standards在產業界早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但有興趣的人,還是可以推薦你有空可以看看Jeffrey Zeldman的Designing with Web Standards (3rd Edition),你可以點文字上的連結,直接連到Amazon購買。

  • 淺談企業網站的Web 2.0策略

    Tim O’Reilly在 ‘What is Web 2.0 ?’ 一文中認為Web 2.0的最大特色在於「參與式」的網路軟體架構;甚麼是「參與式」的網路軟體架構?意即任何人只要透過網際網路,均可以在Web 2.0的網路軟體上貢獻自己的資料或服務,同時藉由協同開發的分享互動,持續更新軟體,創造軟體的應用價值,進而共同發展出最適用於全球使用者的網路應用 程式。以當前全球最受歡迎的推文網站Digg為例,任何人均可以在Digg發表自己的文章,同時也可以推薦、評價、甚至評論其他人發表的文章,評價愈高的文章便享有愈前面的排序,透過全球使用者的參與,以及不斷地文章發表,Digg基本上便是運用了「參與式」的網路軟體概念,創造了一個最典型的Web 2.0「參與式」軟體平台。 Digg運用了「參與式」的網路軟體概念,創造了一個最典型的Web 2.0「參與式」軟體平台 Web 2.0的重要關鍵技術 網路技術的演進,基本上對整個Web 2.0的發展成敗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其中重要的關鍵技術包括Ajax(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RoR(Ruby on Rails)、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以及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等等。分述如下: Ajax技術的出現,基本上改變了整個網頁的瀏覽經驗,透過Ajax拖拉置放(drag-and-drop)、動態影像尺寸放大縮小、部分頁面刷新…等直覺化互動技術,使用者幾乎可以完全延續桌面系統的操作行為於網路瀏覽介面上,而Web 2.0的網站也因為Ajax技術的大量運用,充分將「參與式」的架構概念整合至操作行為中,進而完整展現整個平台的高度互動情境。 RoR一套由Ruby程式語言所開發的網頁應用程式架構,最早其應用在37 Signals的David Heinemeier Hansson所開發BaseCamp線上專案管理軟體上,直到2004年7月才以開放原始碼的方式進行全球發佈;RoR最大的特色在於精簡的程式碼以及Model-View-Control的 程式邏輯與資料庫清楚分離架構,因此,透過RoR的程式與資料庫架構,開發者可以大幅縮短網路軟體的開發時程,在RoR的官網上甚至號稱可以在15分鐘內開發一套 Weblog應用程式,同時,所用的程式碼也僅需58行即可完成,可見其程式精簡之程度,當前以RoR開發的知名網站包括有Twitter、YellowPages,以及台灣知名的書籤分享網站HEMiDEMi等。 RSS是在Netscape時代就出現的資料推播技術,透過RSS的訂閱推播,網站資料便可以出版在任何網站,達到資訊分享的目的,O’Reilly認為在Web2.0時代,資料將是未來的Intel Inside,RSS除了作為資料發佈的工具之外,同時也是整合的工具,像是Google旗下的FeedBurner便是一個提供資料發佈者整合所有RSS Feeds的網站,而所有的網路使用者也可以透過瀏覽器或是Google Reader等RSS管理平台整合所有訂閱的RSS Feeds,RSS幾乎已成為Web 2.0時代最直接的資料溝通工具。 API則是Web 2.0作為開放服務平台的另一個指標性網路技術,主要的功能是提供網路使用者協同開發的工具平台,透過API的開放,Web 2.0的網站不僅可以藉由Meshup嵌入的方式迅速擴展服務內容,同時也可以藉此拉動長尾的影響力,逐漸凝聚網站本身的應用服務品牌附加價值,其中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Google Maps,Google Maps提供非常簡單的API,讓使用者可以輕易地運用地圖資料在任何自行開發的應用程式。其他案例如Facebook;Facebook透過API的開放,提供使用者自行開發Facebook平台上的應用程式,根據Faceview的預測,2008年,Facebook平台上的應用程式數量將會超過37000個,所產生的影響也將逐漸逼近Google的龍頭地位。 「分享式」行為模型與「參與式」軟體架構的高度整合 除了網路技術之外,Web 2.0的價值也同時體現在「分享式」行為模型與「參與式」軟體架構的高度整合;甚麼是「分享式」的行為模型?網際網路的使用模式其實是一種樹狀架構,使用 者在架構中往往必須做出許多抉擇,以決定瀏覽的標的以及互動的回饋,在Web 1.0的時代,這個樹狀往往是單一的分岔及線型的流程,所有的瀏覽情境與動線規劃完全掌握在開發者的預期內,使用者只要依據內容的指示,即可取得整個網站的完整瀏覽經驗;然而,在We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