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Web Industry

  • 平價奢華的「競設計」服務年代,終將來臨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平價奢華」的年代;隨著Zara、H&M、Top Shop等歐洲知名時尚品牌的推波助瀾,強調兼具精緻質感與經濟消費的新型態奢華體驗幾乎已成為當前所有產業的產品策略,就連設計服務產業也不例外。此次 由買辦關係企業四匚創意科技所推出的「競設計」便試圖建立一個「平價奢華」的設計服務典範,「競設計」結合了買辦過去八年來在兩岸逐步累積的設計資源,藉 由網際網路平台,省卻昂貴的專案管理支出成本,希望能以更經濟實惠的價格,提供全球華人高品質的設計服務。 「競設計」的運作原理簡單來講就是一個「比稿」機制,除了「平價奢華」的策略之外 ,也希望將「選擇」的權利回歸客戶。 假如過去有找設計師、或與設計師合作過的經驗,應該會充分體會「選擇」的重要性,單一設計師通常不會提供客戶太多的設計選擇,且這種情況若是在簽約 前,更是少知又少,有時甚至只有一份報價單,一切等簽約付錢再談;當然,設計師之所以吝於提案,主因也是因為對客戶會不會付錢存疑,或是對客戶是否真的需 要這個設計感到存疑,或是,也對客戶是否欣賞他的設計風格存疑…於是,所有的存疑最後成就設計師的謹慎防線。 因為溝通不夠透明,客戶想在付錢前看到自己滿意的設計,變得難上加難,除非願意提供高額的比稿酬金,誘發設計師放手一搏的衝動,然後盡全力提案,但 這時又產生另外一個問題,既然我有這麼多預算,到底該找三家呢?還是五家來比稿?又要上哪找呢?基於業主消費購物的心態,當然是愈多愈好,但無奈市場上並 沒有一個設計師的SOGO百貨公司可以提供你各種選擇,單憑客戶個人之力,其實是很難一次找到很多、適合且願意來比稿提案的設計師。因此,這時候「競設 計」的服務應然而生,因為它可以在預算內,針對客戶的需求,創造多樣豐富的設計作品,提供客戶「選擇」;更重要的,整個過程是互動的,客戶可以在任何時候 告訴任何一位提案設計師你的想法,並要求他們修正,同時,也會有其它的業界資深設計師提供他們的專業建議,協助提案設計師創造更完美的作品,一切的一切, 都是在協助客戶在最短的時間,集結社群的力量,讓客戶順利取得滿意的設計作品,進而獲得設計衍生的最高價值,形成客戶與設計師雙贏的局面。 這就是「競設計」平價奢華的設計服務。「競設計」的網址是:www.designzi.com。

  • 10個你不可以不知道的聖誕節圖表

    聖誕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每年到此時,網際網路也因此變得更加活躍,但是有多活躍呢?以下由Google及Trendrr所製作關於聖誕節前一周,全球網際網路活動比較的圖表也許給你一個清楚的數字輪廓。 圖表一:部落格貼文成了聖誕節的全民運動 就在接近聖誕節前夕的12月22日,全球新增了將近6,500萬的部落格貼文,同時,關於聖誕節的新聞文章也有將近43萬的篇幅,顯然,許多部落客和新聞記者在聖誕節前一周都變得比較勤奮積極。 圖表二:祝賀聖誕快樂其實是不用多說廢話的 愈來愈多人用Twitter(中文叫推特 )在作日常生活溝通,因為忙碌的現代人不喜歡廢話,而Twitter只能寫140個字元(約70個中文字 )的貼文遊戲規則,也剛好沒有太多機會可以廢話。從以下圖表可以看出,在愈接近聖誕節的時節,Twitter上關於“Christmas”及“XMAS”的貼文也明顯地走高,幾乎可以到達單日4萬5,000篇盛況,而且每一個小時的數量也高達3,500篇,看來除了聖誕卡之外,Twitter也成了另一個傳播聖誕福音的網路通路。 圖表三:誰說金融風暴搞得大家都不快樂? 2008年的聖誕節似乎並沒有因為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而喪失了節慶的歡愉,從Twitter上發現關於“happy”–快樂的貼文統計,在12月22日當天便超過了1萬2,000篇,而12月20日更是達到1萬3,000篇,相較之下,12月15日就僅有不到7,400篇,因此,誰說金融風暴搞得大家都不快樂呢? 圖表四:聖誕節依然是一個充滿愛的季節 聖誕節前夕,在Twitter上關於“I love”及“I love you”,的貼文也明顯地增加,高峰時期甚至到達單日12,000篇,這證明聖誕節依然是一個充滿愛跟溫暖的季節。 圖表五:聖誕老公公是當世唯一可以擊敗歐巴馬的超級明星 剛當選時代雜誌2008「年度風雲人物」的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Barack Obama)可說是當前的當紅炸子雞,但紅雖紅,在聖誕節前夕的這段時間還是紅不過聖誕老公公,以下的圖表顯示:從12月20日開始,在Twitter上關於“Santa”的貼文開始領先“Obama”,差距還有逐漸加大的趨勢,看來一般人對節慶的氛圍感受還是遠超過政治狂熱的追求。 圖表六:2008年是多媒體當道的聖誕節 聖誕節前夕,在YouTube上面,每天有將近 65萬支關於“christmas”的新video上傳,顯然,video祝福也是另一種不廢話的選擇。 圖表七:聖誕節大家都到哪購物? 以下是聖誕節前夕,Twitter上關於“Best Buy”、“Walmart”,以及“Target”的比較表,顯然“Target”要比其他兩家都略勝一籌,而且差距極為明顯。 圖表八:聖誕節哪一樣禮物最夯? 聖誕節哪一樣禮物最夯?答案是“Wii”,再來是“Xbox 360”,最後才是“PS3”,而且,從Twitter上關於這三個貼文的圖表上看來,“Wii”和“Xbox 360”其實是互有領先的,而“PS3”則是遙遙落後,這樣的結果,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是符合實際市場的銷售成果。 圖表九:8GB?16GB?32GB?到底該選擇哪一種iPod touch? 根據Amazon的銷售排名,很顯然消費者對iPod touch的選擇是走中庸路線,不偏不倚,剛好是“16GB”最熱賣,大概是因為它剛好低於$300美金的售價,碰巧符合許多人在這個低迷景氣的購物預算。 圖表十:紐約仍然是全球新年的注目中心 根據Crag’s List的類廣告刊登結果,關於“New Years Eve”及“New York City”的售票廣告隨著接近年尾,也有逐漸上揚的趨勢,當然,過了聖誕節之後,相信必然會出現高峰。 以上圖片來源均為Trendrr。 本文同步發表於Comprador Press。

  • Microsoft的網路廣告大計

    在短短一個月裡,先是Google收購DoubleClick、FeedBurner,接著是Yahoo收購RightMedia,然後便是Microsoft收購aQuantive,顯然,這三家公司都不約而同地加速積極擴展網路廣告的市場。 到底誰是aQuantive?它其實是ㄧ家NASDAQ上市公司,旗下有負責Digital Marketing Technology的Atlas、負責Digital Performance Media 的DRIVE以及Digital Marketig Services的Avenue A/Razorfish等三家公司。此次Microsoft以60億美元併購aQuantive,除了響應Google、Yahoo、AOL等寡頭的併購潮流,同時也再次終結了搖搖欲墬的長尾理論,甚至進一步蠶食到網路行銷市場,特別是在網路行銷界一直是馬首前瞻的Razorfish在Dot COM泡沫化之後雖經過幾次易手,最後居然還時落入Bill Gates手裡,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原來Microsoft對服務業也是有興趣的!

  • 當網路就等於Portal時,還有必要去關注後面的80%短尾嗎?

    1987 年,義大利經濟學者V. Pareto提出了80/20法則(Pareto Principle),他發現十九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受益的模式中,有80%的財富流向20%的人手裡,即20%的人口享有80%的財富,因此,他認為: 原因和結果,努力和收穫之間,其實一直存在著不平衡的關係,有80%的收穫來自於20%的付出,而80%的結果也往往歸結於20%的原因,不過,從反向思 考,也發現另外80%的付出其實只能帶來20%的收穫,因此,如果能找到關鍵的20%,並分配多數資源,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花最小的力氣,換取最高的代價 呢? 2004年,Wired的主編Chris Anderson提出了一個完全顛覆80/20法則的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 他認為只要通路夠大,非主流少量商品的總銷售量也能夠和主流多量的商品總銷售量相抗衡,而這長尾其實就是原來80%過去不值得投入的部分。下圖即為長尾理 論示意圖,圖中縱軸為人口( Popularity ),橫軸為產品( Products ), 紅色的色塊是前面20%的寡頭,而橘色的色塊則是後面80%的長尾。 圖片來源:www.thelongtail.com 長尾除了是一個大型通路理論之外,其實也是一個 自動化平台的理論,藉由自動化平台,特別是網路平台的提供,即可集結散居於世界各地的小眾市場而成為全球的巨大寡占市場。而Google便是一個成功的網 路平台案例;Google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營業額貢獻自AdSense及AdWords的小廣告,Google透過自動化平台提供成千上萬、散佈全球的中 小企業主及Blog版主自助式、廉價的、精準的網路廣告服務,因此,一直以來, Google的主要獲利其實是來自於80%的長尾小公司,而非20%的寡頭大公司,然曾幾何時,Google併購了DoubleClick,一家過去以來 一直在經營20%寡頭大公司的線上看板廣告代理商如今成為Google的一部份,是否象徵著Google最終還是必須向寡頭靠攏?還是原本的長尾因市場競 爭白熱已逐漸變成短尾呢? 甚麼是短尾(The Short Tail)?當長尾的末端被截碎成一堆分散的屍體時,就變成短尾。如下圖,Hugh MacLeod的漫畫似乎貼切地說明了這個情境,線上看板廣告過去一直是Yahoo的天下,當Google也進入這個市場,未來由Portal主導流量及 支配市場的態勢將愈來愈明顯,而原本倚賴Google廣大長尾的散戶,也將失去平台的依靠,而轉向Portal或僅靠BlogHer、Federated Media、FeedBurner、B5 ,或BlogAds等幾個小眾媒體撐場,最後,隨著市場消長,就會逐漸變成一堆屍體了,不是嗎? 圖片來源:www.gapingvoid.com 同樣的狀況其實也出現在台灣Yahoo與無名的合併上,合併後的台灣Yahoo,總瀏覽網頁數將高達整體台灣網路市場的80%,從商業利益著眼當然會引起 眾多短尾的群起撻伐,因為這幾近是一個壟斷的市場,等於台灣網友上網點選的網頁中,每100頁即有近80頁是由台灣Yahoo提供。然而這終究是一個以消 費者自覺為本體的自由資本市場,就消費者本身所在乎的無外是服務的品質,市場的壟斷,並不代表意識型態的壟斷,也不是極權專制,服務與產品決定市場占有規 模,這是天經地義,只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觀察,理論本身似乎也在暗示類似的結果,而這其實就是產業有趣的地方。

  • 混雜情境:關於當前資訊建築發展的一些想法

    一、產業面:網路互動產業現況 網路互動產業(Online Interactive Industry)在整體產業結構裏仍屬於所謂的新興產業,從1996年的啟蒙階段,到2001年的網路泡沫化及重整時期,其間,僅僅只有五年的光景。五 年對於一個傳統產業可能連嬰兒時期都還稱不上,然就網路互動產業而言,卻己經必然性地經歷了生、老、病、死等多個階段,從摸索、上陣、擴張、到回歸保守, 整個網路互動產業的發展就像乘座雲霄飛車一般,短短的幾分鐘內,大起大落,整個過程充滿了驚奇與刺激。然而,誠如Intel總裁安迪葛洛夫所言:「五年之 內沒有網路公司,因為大家都是網路公司。」亦即如果在五年內,一般公司無法透過網際網路做生意,則其競爭地位將岌岌可危,因此,顯然這座雲霄飛車只會愈來 愈大,愈來愈多元,甚至必然性地會整合其他的產業,進而讓接下來的所有產業發展能朝向更具創新、更具效率的方向前進。 當然,在興建這座雲霄飛車之前,必須得先了解雲霄飛車的結構,意即到底是那些基本產業架構了整個網路互動產業?基本上,當前的網路互動產業可以簡單歸納為由以下四種服務業的交集所建構而成,分別是: 行銷與企管顧問公司(Marketing and Business Consultants) 廣告代理商(Advertising Agency and Direct Marketing) 設計公司(Design Studios) 資訊科技公司(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er) 它們分別依策略(Strategy) 、技術(Technology) ,以及設計(Design)等三種不同向度切入整個產業,並逕行整合而成為所謂的網路互動產業(圖一)。 (圖一) 然而這僅僅是產業的基本面,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及不斷地複雜化,五年來這四種服務業也充份地認知到整個網路互動產業將不再只是「網站」而已,而是許許多多因應新經濟需求所產生的創新商業模式,像是線上行銷、網路廣告、網路活動、品牌進化、行銷溝通、企業E化……等等(圖二)。網路互動產業變成了一種極度複雜的產業,它不僅是一種媒體的創造,還必須擔負起行銷關係的建立、客戶關係的維持、乃至於其他產業從製造面、原料供應面、流通面、行銷面等企業E化的價值鏈(Value Chain)整合,因此整個網路互動產業所需求的人力、知識以及技術也必須相對地不斷提昇,以符合如此龐大且複雜的需求。 (圖二) 然而到底什麼樣的專業服務或能力(Capability),是網路互動產業所應具備的?由當前的市場需求觀察,己明顯可見的大致有(圖三): 策略事業發展(Strategic Business Development) 經驗與互動設計發展(Experience and Interactive Design Development) 網路技術開發(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網路系統架構(System Architecture) 網路系統整合與分析(System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 資料庫管理建置(Database Management) 網路行銷(Online Marketing) 網路創意發展(Online Creativ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