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專長?大概有以下幾項:
Strategic Consultation
首先是我現在每天都在做的事–策略顧問;項目包括:品牌策略、商業策略、設計策略、行銷策略…,內容有些複雜,圖示如下:
以上項目,我目前較為關切的當屬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ustainable Design、Multicultural Marketing,以及New Product Development等四項。當然,這跟當前的減碳潮流也有直接的關係。
策略發展其實是連動的,意即他無法單獨存在,往往在思考Marketing Strategy時,勢必連帶Business Strategy的部署計畫,如此才能準確掌控ROI的結果。就以上述我目前較為關切的四項策略為例:在環保意識大幅提升的今天,所有銷往包括歐洲、北美等已開發區域的產品勢必要符合Sustainable Design的所有基本規範,也因此,Sustainable Design必然性地成為企業執行New Product Development,以及Multicultural Marketing的主要關注,而當回歸至消費層面時,消費者也會以Sustainable Design的重視度及品牌在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投入貢獻作為購買的品牌參考依據,因此,策略的交叉分析在現今愈來愈複雜的全球化商業活動裡已是無法避免的趨勢,而這也是我所謂的「Spaghetti Theories」所揭示的理論結果,因為所有的策略,不管是同質性的,或異質性的,都應該像煮Spaghetti一般,全都先攪和在一起,然後在經由策略地圖,一一分析其間的前後順序與相互關聯,最後成就一道色香味俱全的Spaghetti。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也許是因為建築背景的關係,對於加上「Information」的資訊建築有著天生的敏感度;其實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在Dot COM的年代,整個理論就是由建築師所架構而成,而我本身也是在當時接受了這樣的訓練,直到今天,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的規畫整合,也一直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對我而言,資訊建築的架構可區分為兩個向度,一是企業網站,另一則是一般使用網站,而兩者的共同交集則是使用者中心(User Centric),意即所有的資訊建築規劃都必須以使用者的需求為前提,因為唯有回歸使用者,才有可能建置一個成功的網站。
一般使用網站我做得比較少,我過去的資訊建築經驗其實大部分集中在企業網站的建置,特別是全球業務行銷平台導向的企業網站;我認為:當前的企業網站必須擺脫以往線上產品型錄的Brochure Ware網站型式,重新檢視網際網路的互動特性與客戶的網路使用習性,並清楚定義企業網站對企業經營與品牌的核心價值,如此,才有可能完全發揮網際網路的互動價值;因此,我深信:當前的企業網站必須成為企業的全球業務行銷入口網站,一個整合企業品牌、行銷、服務等所有線上活動的平台系統,如此,不僅可藉由網際網路集中管理企業的全球業務行銷資源,另一方面更可因此而創造以使用者經驗為核心的企業網路品牌。
Web 2.0的企業網站,則是我最近的研究,我認為:當前的企業網站若能結合Web 2.0的分享理念,即可擺脫過去一言堂式的企業資訊傳播者角色,而進一步成為雙向的對話平台,屆時,所有品牌的溝通都會像MSN聊天般地自然發生,而企業網站的內容所有權(Content Ownership)也將因此而回歸至使用者,同時,藉由使用者社群網路的協同創造,產生更多吸引其他使用者的網站內容,從而創造更多的網路對話(Conversation),而後,再藉由對話產生價值,進而回饋而成為企業未來開發新產品,甚至開創新事業的重要參考來源。因此,就我的認知而言,Web 2.0在企業網站的應用,決不會是只有MySpace或RSS Aggregator的功能導入而已,而是更本質的對話啟發的可能性,以及更使用者導向的協同內容雙向回饋。
Architectural Criticism
其實要把Architectural Criticism變成我的專長在此介紹,至今都還有些心虛,但卻又有些不吐不快的企圖心在後面鞭策著,想說是否會因此而讓自己對建築史及建築評論多些使命感,而非僅是閒暇時間的讀書樂趣而已。
現代建築史是我自認的專精所在,因此,由此衍伸的相關社會學評論也是我所持續關切的研究領域,其中包括:由Georg Simmel、Siegfried Kracauer,及Walter Benjamin等三位社會學巨擘所架構的現代性(Modernity)理論,以及隨後由Jean-François Lyotard 、Michel Foucault、Frederic Jameson等人所引領的後現代(Post Modernism)思潮,一直到Jacques Derrida、Gilles Deleuze、Jean Baudrillard等當代哲學家的解構與影像理論;此外,建築師則從現代主義大師:Le Corbusier、Mies van der Rohe、Walter Gropius、Adolf Loos等直到Rem Koolhaas、Frank Gehry、Herzog & de Meuron、Zaha Hadid等當代建築師的作品評論,都是我的研究範疇;當然,我其實非常希望未來我可以靠這些研究過活,不過,那時候應該也是退休的時候吧!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