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奢華.六零時尚.理想住屋

由德國Koelnmesse GmbH所主辦的科隆傢俱展﹝imm cologne﹞﹝圖1﹞﹝註一﹞,從1949年開辦至今,儼然已成為每年傢俱工業與室內設計產業的一大盛事。傢俱設計是一門結合時尚、工藝、科技、文 化…等等的複雜產業,今年的科隆傢俱展最大的特色是,從工業革命及包浩斯以來,追求大量生產的布爾喬亞品味設計已不復見,而普遍取代的則是所謂的「新奢 華」﹝New Luxury﹞的崛起,有別於傳統的宮廷奢華或後現代奢華,「新奢華」所強調的是對品質與設計的精挑細琢,而不是社會地位、產品價值的宣示,「新奢華」代 表另一種個人化獨特美學思維的開啟,當然,也因此,傢俱的造型也因為跟著時尚科技的結合,而變得更加有趣,更適合多功能的當代生活需求。

圖1:2007年科隆傢俱展,拍攝:Iris Chu

「六零時尚」﹝Sixties Feeling﹞是2007年科隆傢俱展在「新奢華」風潮引領下的另一個特色,圓滾滾的蛋型傢俱、有機造型的傢飾擺設,以及花草樣式、幾何圖形的圖騰設計 幾乎隨處可見,從Morroso、Varia、MGX、Ligne Roset、Nanoo的展覽現場所呈現的多樣趣味﹝圖2-5﹞,不禁令人強烈感受到六零年代的搖擺風華再現,解放空前;其實「六零時尚」在時尚界早已經 不是一件當下的流行,包括Marc Jacob等服裝設計師早在1997年即開始發表相關創作,同時也預測「六零時尚」將會是未來的時尚主題; 同年,在Mike Myers的Austin Powers系列電影﹝圖6﹞﹝註二﹞,也看到了六零復古時尚的再現;電影中,Mike Myers成功地將六零年代無憂無慮的顛覆思維與Austin Powers浪蕩不羈的人物性格巧妙結合,充份詮釋了六零年代因反甘迺迪、反種族、反越戰等人類社會動盪所產生的嬉皮文化反差與衝擊洗禮;「六零時尚」所 引領的時尚其實是反歷史、反體制,以及顛覆傳統、回歸真實,它反映的是人們對體制最深層的抗議反思,因此它其實是跳躍時空的,在歷經冷戰、蘇聯解體、中國 改革開放、歐盟一統的九零年代末期,「六零時尚」的出現,無疑是重新給予了人們一個美麗新世界的全新憧憬。就像是Austin Powers以六零年代的意識在九零年代甦醒,世界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他對歡樂時尚的信仰,反而因之而改變,正如同時尚服裝設計大師Karl Lagerfeld所言:「六零年代的影響力其實一直在持續,因為那是個無憂無慮的快樂年代,它代表著自由解放!」。

圖2:2007年科隆傢俱展Morroso展場,拍攝:Iris Chu

圖3:2007年科隆傢俱展Vitra展場,拍攝:Iris Chu

圖4:2007年科隆傢俱展Walter Knoll展場,拍攝:Iris Chu

圖5:2007年科隆傢俱展Lintloo展場,拍攝:Iris Chu

圖6:Austin Powers in Goldmember,取自於:www.austinpowers.com

「六零時尚」所呈現的有機造型,也展現在Zaha Hadid﹝註三﹞針對2007年科隆傢俱展所設計的「理想住屋」﹝Ideal House﹞主題展覽﹝圖7,8,9﹞;「理想住屋」一直是科隆傢俱展的重頭戲,除了展現當下的住宅設計趨勢之外,同時也在探索透過不同領域、不同國籍的 設計師觀點所詮釋的未來住居文化,過去受邀的設計師包括來自於紐約的Karim Rashid、巴黎的Ronan & Erwan Bouroullec、鹿特丹的Hella Jongerius、米蘭的Patricia Urquiola…等等,而 2007年則是邀請了倫敦的Zaha Hadid,以及東京的Naoto Fukasawa﹝深澤直人﹞等兩位設計師參與;有趣的是這兩位的組合,Zaha Hadid是以建築師的觀點詮釋「理想住屋」,而Naoto Fukasawa﹝註四﹞則是以產品設計師的觀點看待「理想住屋」﹝圖10,11,12﹞,因此,雖是同一個展覽、同一個主題,但我們卻深刻地感受到同時 來自於當代前衛理論建築與潔白簡約時尚的雙重衝擊。

圖7:Zaha Hadid:2007科隆傢俱展「理想住屋」,取自於:www.designboom.com

圖8:Zaha Hadid:2007科隆傢俱展「理想住屋」,取自於:www.designboom.com

圖9:Zaha Hadid:2007科隆傢俱展「理想住屋」,取自於:www.designboom.com

圖10:Naotao Fukasawa:2007科隆傢俱展「理想住屋」,取自於:www.designboom.com

圖11:Naotao Fukasawa:2007科隆傢俱展「理想住屋」,取自於:www.designboom.com

圖12:Naotao Fukasawa:2007科隆傢俱展「理想住屋」,取自於:www.designboom.com

Zaha Hadid,當代著名的前衛建築師,同時也是2004年的建築普立玆獎的得主,重要作品包括:位於辛辛那提的Rosenthal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s﹝圖13﹞、位於德國萊比錫的BMW Central Building﹝圖14﹞,以及德國沃夫茲堡的Phaeno Science Center﹝圖15﹞…等等,過往以來,Hadid一直以流線型建築作為形式標記,其理論架構於動態空間經驗與連續都市紋理再現,Hadid透過她的作 品,不斷地對傳統建築操作提出大尺度的拆解重組,企圖將有形的建築材料、使用者,以及無形的空間經驗、歷史涵構重新定義,進而整合成一個全新的有機建築 體,因此,在Hadid的作品裏,每每能發現像是紛亂、脫序、碎裂的建築語彙,以及改造地表、挑戰建造技術的強烈企圖。近年來,Hadid從過去熟悉操作 的都市設計與建築設計也逐漸地延伸至更接近生活的產品設計與室內設計,例如2005年,Hadid為義大利著名品牌Alessi操刀設計了一系列的花瓶及 餐具﹝圖 16﹞,流線動態的產品造型彷彿就是一堆縮小的建築物矗立於餐桌之上,這是Hadid第一次將她的造型理念帶入最直接的日常生活中。接下來在2006年的 米蘭傢俱展,Hadid更發表了一座為DuPont Corian所設計的Z.Island先進廚房系統﹝圖17﹞,純白流暢的廚房流理台,令人不禁聯想到星際大戰的電影場景,似乎離現實生活不再是那麼虛無 縹緲了。

圖13:Zaha Hadid:Rosenthal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s,取自於:www.danda.be

圖14:Zaha Hadid:BMW Central Building,取自於:www.europaconcorsi.com

圖15:Zaha Hadid:Phaeno Science Center,取自於:www.e-architect.co.uk

圖16:Zaha Hadid:Tea & Coffee Towers by Alessi,取自於:www.alessi.com

圖17:Zaha Hadid:Z.Island by DuPont Corian,取自於:www.corian.com

而位於西班牙馬德里的Hotel Puerta America則是Zaha Hadid的另一個令人驚豔的室內設計作品﹝圖18﹞,這是一個集結了除了Hadid本人之外,還包括Jean Nouvel、Arata Isozaki、Norman Foster、David Chipperfield、Marc Newson…等多位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旅館空間﹝註五﹞,Hadid在這個作品裏以「輕飄的線條,流動的空間」﹝Winding Lines,Fluid Spaces﹞做為設計主題,因此,在空間裏幾乎看不到任何一處垂直水平線條,有的只是充滿著流暢曲線的空間韻律,只見不論是傢俱、燈具、櫥櫃、盥洗設 施…所有的物件,全都在一個純白的空間場景裡連成一氣,不難想像,在裡面的生活,就像置身於科幻電影中的未來空間,整個空間經驗將是陌生新奇的。而 Hadid在科隆傢俱展的「理想住屋」作品,顯然正是Hotel Puerta的形式延伸,除了相同的流暢的轉折空間變化之外,在此,我們也看到了相似的螺旋吊燈,以及成系列的曲面塑型傢俱…「There is no future without curves」這是Hadid對未來的註解,她相信未來世界裡的所有介面、所有物件,包含建築本身都應該跟人的身體直接呼應,更應該是自然有機生命的一部 份,而未來的生活空間將不再會是由當下艱澀的幾何線條、充滿敵意的尖銳角度以及不連續的獨立元素所支配而成,取而代之的將是超越物質本能及機能幾何意義的 形式融合所產生的連續有機體,因此,Hadid對未來人類生活的期待想像,在這幾個作品裏可說是展露無疑,當然我們也期待Hadid即將於中國北京創造的 SOHO City能夠為未來人們的住居生活形式提出更前瞻的見解。

圖18:Zaha Hadid:Hotel Puerta America,取自於:www.hoteles-silken.com/hpam

相較於Zaha Hadid的強烈大膽,2007年科隆傢俱展「理想住屋」的另一位設計師:Naoto Fukasawa就顯得低調許多;Fukasawa原是日本著名品牌無印良品的產品設計師,簡單樸素是其設計最大的特色,因此,在他的「理想住屋」作品 裏,我們看到的是許多經過精心設計,同時展現高度工業製造品質的生活物件組合,無論是傢俱、燈具、櫥櫃、盥洗設施…整個空間可說完全再現當代設計所不斷詮 釋的極簡主義,像是Yohji Yamamoto的服裝、Kazuyo Sejima的建築、乃至於Apple iPOD所引領的簡約時尚,Fukasawa認為未來將是電子產品、數位家庭大行其道的世代,生活中將充斥著許多物件,而每一件物件,無論是在造形上,或 是使用機能上,都必須協調運作才得以獲致生活的平衡,因此,在Fukasawa的作品裏,我們看到了比較接近現實生活的真實,是關於型式與機能的互動平 衡。 1918年,法國建築大師Le Corbusier曾經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A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In﹞﹝註六﹞,Corbusier認為建築必須簡單,沒有裝飾,應該結合建造技術,如同汽車一般成為大量生產的工業製品,以滿足所有普羅大眾的生活需 求;從Fukasawa的作品裏,我們似乎也感受到類似Le Corbusier的烏扥邦思維,一種可以藉由標準化生產製造的居住空間,所有的物件將改變原始的建築語彙甚至是身體語彙,例如牆原本是用於支撐的結構, 如今將與平面電視整合而成為顯像的物件,電子玩具如iPOD也將與衣著整合而成為多媒體娛樂中心,諸如此類…未來的居住空間將因為物件的造型及機能整合而 變地更加空曠,正如同另一位德國建築大師Mies van der Rohe所提出的「Less is More」,簡單並不意味貧乏,簡單其實是另一種豐足,因此,從Fukasawa的作品,我們彷彿看到了Bill Gates不斷倡導的數位家庭原型,在極簡的造型背後,其實蘊含著複雜的機能關聯,在空曠的居住空間裏,其實交織著無數的無線連網,生活的簡單表面背後永 遠是由複雜的精確設計所成就而成。 Zaha Hadid是一位建築師,她的作品呈現的是未來的流暢空間型態,Naoto Fukasawa是一位產品設計師,他的作品呈現的則是物件造型的整合,一則是空間,另一則是物件,這有趣的對比似乎也正好說明當代的整合設計思維,過去 包浩斯所追求的是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現代藝術、雕塑、現代戲劇等所有創作形式的整合,而今日,我們所面臨的資訊時代,每一個人日常生活所面臨的問題已非 單向設計思維即可解決,產品設計師不再只專注產品,建築師也不再只是設計房子,因此,所有的設計都將回歸至真正的設計主體—「人」身上,設計本身必然性地 成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因此,2007年的科隆傢俱展不僅是在商業面提出了對未來住居時尚的預測,同時,就文化及設計思維面,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多關於未來 的居住形式及設計整合的跨領域前瞻見解。


註一:科隆傢俱展,imm cologne,每年年初於德國科隆舉辦,為當前全世界極具產業權威的專業傢俱展,詳細展覽資訊,請見:http://www.imm-cologne.com。

註二:由Mike Myers所創造的Austin Powers系列電影包括:1997年的「Austin Powers:International Man of Mystery」,1999年的「Austin Powers:The Spy Who Shagged Me」,以及2002年的「Austin Powers in Goldmember」,等三部電影,目前可謂是「六零時尚」同時在空間、產品、時尚…等最完整也最有趣的形式呈現。

註三:Zaha Hadid,建築師,197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建築聯盟﹝Architecture Association﹞,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客座教授;1983年,Zaha贏得香港The Peak Club國際競圖首獎,從此開始引起世人注目,之後並執行包括瑞士Vitra Fire Station、法國史特拉斯堡的Hoenheim-North Terminus & Car Park以及德國萊比錫的BMW Central Building等著名建築設計案;2004年,Zaha獲得象徵建築界諾貝爾獎的建築普立玆獎的肯定,其於當代建築史之地位至此達到高峰,Zaha目前 居住於倫敦。

註四:Naoto Fukasawa,深澤直人,工業設計師,1988年畢業於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工業設計系;Fukasawa曾經設計過許多知名產品,包括:無印良品 MUJI的壁掛式CD 播放器、au的INFORBAR手機、ISSEY MIYAKE的TWELVE 365手錶,累計至今,其作品已獲得歐美至少50項以上的大獎肯定。

註五:Hotel Puerta America,位於西班牙馬德里;與其說Hotel Puerta America是一間飯店,倒不如說是一棟設計博物館,它總共集結了來自13個國家,包括Jean Nouvel、Zaha Hadid、Norman Foster、David Chipperfield、Plasma Studio、Victorio & Lucchino、Marc Newson、Ron Arad、Kathryn Findlay、Richard Gluckman、Arata Isozaki、Javier Mariscal & Fernando、John Pawson、Christian Liaigre、Teresa Sapey、Harriet Bourne & Jonathan Bell、Arnold Chan、Felipe Saez de Gordoa,以及Oscar Neimeyer等多位頂級設計師及建築師的空間設計作品於一身,來到飯店,小至衛浴設備,大至停車場,全是大師傑作,處處充滿了驚奇創意。欲獲知更多關 於Hotel Puerta America的資訊,請見:http://www.hoteles-silken.com/hpam。 註六:見Le Corbusier,‘Vers une architecture’,(Paris, 1923)。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