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發佈:《從康定斯基到當代人機互動設計:UI/UX 跨產業應用與未來趨勢》

《從康定斯基到當代人機互動設計:UI/UX 跨產業應用與未來趨勢》是我多年研究與實務經驗的整合成果,也是我對設計史與當代科技倫理長期思索後的結晶。這本書的出發點,是我始終心中的疑問:設計究竟在思考什麼。設計不只是形象、工具或產業,而是認知方式。它影響人類如何感知世界、如何溝通、如何決策,甚至如何理解自身的存在。從藝術到科技的跨越,從感性到理性的轉換,構成了這部書寫的思想結構。

從遠處凝視 FXT:極限賽事與運動心理學分析

昨天是第六屆 Formosa Xtreme Triathlon(FXT) 的比賽日,轉眼間也舉辦六年了,真快。這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世界裡幾乎不會引起任何注意──沒有轉播、沒有城市封街、沒有成千上萬的觀眾,甚至連新聞都不會提上一句。但在三鐵圈,這一天卻是年度最重要的時刻之一。FXT 的地位就像是把「幾乎不可能」變成「還是有人做到了」的那種賽事,像是把鐵人三項丟進高山、黑夜、寒風、海拔與孤獨之中重新煉成的一場試煉。對圈外人來說,它的存在近乎不可思議;對圈內人而言,它是一整年都在等待、在準備、在談論的終極舞台。

數位場域中的捕獲與生成:區塊鏈與 GitHub 結構拓撲分析

區塊鏈(Blockchain)與 GitHub 不僅是信息技術的里程碑,也深刻改變了當代社會的組織與生產模式。區塊鏈以去中心化與數據不可篡改性挑戰傳統權力結構,包括金融中介與國家機構;GitHub 則作為開源協作的基礎設施,展示集體生產與知識生成如何透過高度網絡化的配置(Agencement)運作。數位技術的出現促使哲學重新思考權力、組織與生產的本體論基礎。

Gilles Deleuze(1925–1995)在二十世紀末預見了這場轉變。在〈管制社會的後記〉(Postscript on the Societies of Control, 1992b)中,他指出權力正從 Michel Foucault(1926–1984)所描述的規訓社會(Societies of Discipline)轉向管制社會(Societies of Control)。

延異、銘痕與時間反轉:《全面啟動》與《天能》的後結構敘事

當代主流電影敘事中,時間和現實的邊界日益模糊。Christopher Nolan 的兩部代表作 ——《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與《天能》(Tenet, 2020),不僅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哲學層面上展現出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的系統性顛覆。本文將這兩部電影定位為後結構主義批判在場形而上學(Metaphysics of Presence)的文本典範,通過 Jacques Derrida(1930–2004)的解構理論以及 Gilles Deleuze(1925–1995)的電影哲學體系,深入剖析其敘事機制如何共同呈現對線性時間、單一現實和可確證起源的系統性拒絕。

超越座標與訊息:銘痕幽靈學對《星際效應》的形上學解構

Christopher Nolan 執導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以極端物理條件下的人類經驗為核心命題,建構出一部在敘事層次與哲學結構上皆高度複合的電影文本。故事表面上圍繞宇宙穿越、時間延宕與量子資訊,但其內部邏輯指向的並非單純的科學奇觀,而是對形上學穩定性的質疑。片中對引力、維度與時間的處理,使世界已無法再被視為連續而透明的時空場域。隨著地球生態基盤的崩裂,人類信賴的理性與歷史感亦一併鬆動,生存不再依靠進步神話,而被迫面對意義來源的斷裂。

《星際效應》的敘事力量正源於此種不確定狀態。黑洞、蟲洞與 Tesseract(五維立方體)的呈現並非科學原理的戲劇化視覺化,而更接近思想實驗的劇場:在重力的褶皺之間,時間被解離,線性秩序失去主導地位,感知行為不再能以傳統的「先知覺、後行動」模式成立。

衰變的時相符號:《紐約浮世繪》中時間、身體與集合體的精神分裂分析

Charlie Kaufman 的電影作品,《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在當代電影理論中佔有獨特地位,因其對身份、主體性與現實本質的深刻探討,使得他的電影美學與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和 Jacques Derrida(1930-2004)等後結構主義哲學概念產生共鳴。該片標誌著 Kaufman 對其方法論的極致提煉,通過對超現實主義(Surréalisme)的持續而微妙運用,以及對「殘酷現實主義」(Cruel Realism)的極端追求,模糊了虛構與現實之間的界線。

Rem Koolhaas:在批判與矛盾中解構現代都市

Rem Koolhaas,這位荷蘭籍建築師與理論家,始終站在當代建築思想的動力核心。他的創作歷程跨越寫作、城市研究與大型公共建築,並以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OMA)為平台,將都市發展、全球資本、消費文化與權力關係納入建築的辯證框架。Koolhaas 的作品總帶著不安定的能量——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揭露那些被現代性壓抑的結構性矛盾。

在踏入建築領域之前,他曾投入新聞與劇本創作,這段經歷為他帶來極高的敘事敏感度。他習慣把城市當成文本,把都市事件當成戲劇,把建築視為參與歷史的敘事裝置,而非形式構造的終點。

Michael Graves:後現代歷史主義與媚俗的辯證

作為後現代歷史主義最著名、也最具商業成功性的實踐者之一, Michael Graves(1934–2015) 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將歷史,從沉重的學術殿堂中解放出來,轉化為充滿色彩、趣味與卡通般親和力的視覺語言。欲理解其建築的顛覆性,必須回溯其生涯的開端。 Graves 早年是備受推崇的「紐約五人組」(New York Five)核心成員 1,一位信奉 Le Corbusier(1887-1965) 純粹主義的「白派」(The Whites)建築師 2,其作品充滿了高雅、抽象的幾何學之美。然而,從 1970 年代末期開始,他以近乎「叛教」的決絕姿態,徹底拋棄了抽象語彙。這場從「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到「多才是多」(More is more) ,從白色極簡到色彩鋪陳的劇烈搖擺,使其成為同時代建築師中最受爭議的人物之一,也標誌著他個人一場徹底的風格革命。

Duolingo 擬人化哲學下的情感算法、治理性與數位異化

在數位時代,「陪伴」與「關係」成為界面設計的核心語彙。Duolingo 的綠色貓頭鷹 Duo 展現了情感設計與權力技術的交織:語言學習的過程被重新編碼為情感互動與數據生成的場域。Duo 不再是單純的吉祥物,而是具備社交存在感與行為回饋能力的 AI 代理,使學習行為逐漸被引導進入情感依附與自我規訓的迴路。本文從「情感演算法」(Affective Algorithm)、「治理性」(Governmentality)與「平台資本主義」(Platform Capitalism)三個理論框架出發,探討 Duolingo 如何以溫和的權力與情感綁定機制,將使用者的學習活動轉化為可被優化、操控與剝削的數位勞動。

Philip Johnson:法西斯主義者到現代建築教父

Philip Johnson(1906–2005)的建築生涯,宛如一場令人驚訝的歷史劇,深刻地揭示了建築、政治與文化資本之間的盤根錯節。他既不是堅守理念的苦行者,也不是孤高自持的藝術先知,而是一位極具敏銳嗅覺、擅長政治與語境操控的文化權臣。他的形式風格屢次轉換,從現代主義的簡潔語言過渡到後現代主義的歷史拼貼與反諷語法,每一次轉身,都恰如其分地對應著當代的意識形態、審美趣味與話語轉變,使他長期居於建築權力場的核心。

然而,在這一連串建築與策展的華麗舞台背後,最無法被歷史抹去的,仍是他在1930年代深陷極右政治與法西斯思想的黑暗過往。

從解構到過度再現:後結構主義視野下的《黑色追緝令》

Quentin Tarantino 執導的《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1994)不僅是美國獨立製作史上的里程碑,也常被視為重新定義 1990 年代美國電影語彙的轉捩點。影片以片段化、非線性的敘事、類型邊界的拆解,以及高度風格化的暴力影像聞名,在批評界獲得廣泛肯定。

本片通常被視為後現代美學的典型範例。其形式特徵包括敘事的解構、對表面風格與視覺奇觀的強調,以及密集而遊戲性的互文引用,亦即影評中常稱的「塔倫提諾式致敬」(Tarantino-esque homage)。電影一開始便以字典定義與自我指涉的方式,宣示自身是一部關於「通俗小說」(pulp fiction)的拼貼文本。透過拒絕時間順序與線性敘事,影片刻意模糊類型、敘事與「真實」之間的界線,使其與現代主義的敘事規範徹底分道揚鑣。

格式塔心理學在網路銀行 UI/UX 設計中的策略應用

網路銀行介面設計的挑戰在於平衡複雜的金融邏輯、高密度的數據呈現,以及用戶對資金安全的高度期望。使用者對金融服務的認知負荷容忍度極低,任何視覺混亂都可能迅速削弱信任。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指出,人類大腦傾向於將視覺元素組織成有意義且結構化的整體,並透過心理捷徑簡化資訊。這些原理為設計師提供了將繁複金融數據轉化為清晰結構與可辨識模式的思考框架。

當代金融科技 UI/UX 設計:從體驗優化到信任重塑的策略研究

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中,金融科技(FinTech)已成為重塑全球金融服務版圖的核心力量。在這場變革中,單純的技術優勢已不足以取勝;使用者介面(UI)與使用者體驗(UX)設計,正從可有可無的附加功能,躍升為金融科技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競爭的決定性戰略武器。分析結果顯示,金融科技產業已將卓越的 UI/UX 設計從「可選功能」轉變為與傳統金融機構競爭的「核心競爭力」。

從瑞士國際主義的理性結構到 Bootstrap 的動態框架

瑞士國際主義(Swiss International Style),又稱國際主義排版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於 1940 至 1950 年代興起於瑞士蘇黎世與巴塞爾,是對戰後歐洲視覺環境中混亂與主觀表達的理性回應。設計師期望透過清晰的結構與秩序恢復溝通的精準與效率。風格的形成延續了早期現代主義的思想脈絡,特別受到德國包浩斯(Bauhaus)的功能主義與荷蘭新塑形主義(De Stijl)幾何抽象原則的影響。它主張形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運用普遍且非個人的視覺語言表達訊息,並以嚴謹的網格系統、無襯線字體與清晰的版面關係建立理性與中立的設計語法,成為現代平面設計的重要基礎。

垂直韻律:從認知科學到 CSS 實作的深度解析

垂直韻律(Vertical Rhythm)是網頁與介面設計中不可忽視的核心原則,其目的是確保所有垂直排列的元素,包括文字行距、標題、圖片與內容區塊,皆遵循一致且規律的垂直間距節奏。這種節奏感如同音樂中的拍子,能在視覺上營造整齊與和諧的版面,引導使用者的視線自然地向下流動,進而提升整體的閱讀流暢度與資訊理解效率。

垂直韻律的重要性不僅止於美學層面,更深層地關係到可讀性(readability)、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與使用者體驗(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