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Bootstrap, UI/UX

從瑞士國際主義的理性結構到 Bootstrap 的動態框架

瑞士國際主義(Swiss International Style),又稱國際主義排版風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於 1940 至 1950 年代興起於瑞士蘇黎世與巴塞爾,是對戰後歐洲視覺環境中混亂與主觀表達的理性回應。設計師期望透過清晰的結構與秩序恢復溝通的精準與效率。風格的形成延續了早期現代主義的思想脈絡,特別受到德國包浩斯(Bauhaus)的功能主義與荷蘭新塑形主義(De Stijl)幾何抽象原則的影響。它主張形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運用普遍且非個人的視覺語言表達訊息,並以嚴謹的網格系統、無襯線字體與清晰的版面關係建立理性與中立的設計語法,成為現代平面設計的重要基礎。

瑞士風格的核心倫理基礎在於:設計的終極目標是信息的客觀傳達,而非設計師的自我表達。此倫理觀要求設計語言保持中立與普遍,並在文化與語言差異之間維持高度的可理解性。為了追求普世的清晰,瑞士設計師移除所有裝飾性元素,僅保留必要的結構與內容。實踐上,他們推崇無襯線字體,如 Helvetica 與 Akzidenz Grotesk,視其為純粹且中立的文字形式,能避免歷史或情感的干擾。同時,設計強調明確的層次結構、乾淨的版面與嚴謹的數學比例。於印刷時代,瑞士風格致力於建立可跨越文化邊界的視覺語言,使信息傳遞在最少噪音中達到最高效率。

瑞士國際主義將功能性提升到美學之上的地位。形式的選擇必須完全服務於其預期的功能。此用哲學框架下,網格系統的採用並非僅僅是佈局工具,而是實現最高效能功能傳達的必要手段。通過使用網格,設計師能夠將複雜的內容分解為有組織的單元,從而確保讀者能夠快速、無歧義地理解信息。瑞士風格的「無表情」(Impersonality)美學,從設計史的角度來看,是設計師對社會責任的承諾:通過設計的標準化來服務於公眾的溝通需求。對易用性(Usability)和無障礙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早期、結構化的強調,與現代網頁設計中對標準化使用者體驗的追求形成了強烈的歷史迴響。

網格系統的定義與哲學主張

Josef Müller-Brockmann(1914–1996)是瑞士國際主義最具影響力的理論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影響力不僅來自於其個人的卓越設計實踐,更源於他將設計工作從純粹的藝術實踐轉變為可傳授、可複製的工程學科的能力。Müller-Brockmann 曾擔任蘇黎世應用美術學校平面設計專班的班主任(1957年至1960年),並在烏爾姆造型大學(Ulm School of Design)擔任講師(1962年至1963年) 。在這些教育機構的工作經歷,尤其促使他必須將設計的實踐經驗和直覺判斷轉化為系統化的、可標準化的課程和方法論。

Müller-Brockmann 從事設計多年所累積的經驗與方法,最終撰寫成數部經典著作,其中尤以1981年出版的《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Raster Systeme für die Visuelle Gestaltung, 1961)最為經典 。這本著作將視覺設計中的網格系統技術與理念進行了全面的統整,如今依然是全球設計師、文字排印師和空間設計師的參考典範 。 Müller-Brockmann 在這本書中的核心論點是:網格系統是處理複雜內容、確保清晰性與效率的唯一可靠解決方案。網格系統不僅僅是設計師在佈局時使用的視覺輔助線,它更是結構化思考的工具,能夠幫助設計師建立設計的底層邏輯。   

Müller-Brockmann 對設計「理性」(Rationality)的定義,涉及對版面中所有元素(包括文字排印、圖像、以及比例關係)進行數學化的、可量化的處理。他相信透過嚴謹的系統和精確的測量,設計師可以超越主觀的、基於感覺的設計判斷,進入普遍真理和客觀規則的設計時代。網格系統的應用,正是這種理性的體現。

網格系統在設計中的角色被視為提供穩定的「基礎結構」(Infrastructure),而非直接生成「最終設計」(Final Design)。它為創意表達建立堅實而有秩序的框架,同時保留足夠的靈活度,讓設計師能在結構之中探索與試驗。網格所帶來的穩定與規律,使設計在秩序中獲得自由。對結構與規律的信任,體現了以精確結構化消除混亂的理性精神,也為現代程式碼框架追求完整性與一致性的觀念奠下哲學基礎。Müller-Brockmann 將設計經驗予以系統化,實際上使設計從純藝術實踐轉化為可教導、可重現的工程領域,為數位時代的標準化設計系統建立了思想根源。

網格系統的核心原則:從印刷空間到數位框架的共通要素

Müller-Brockmann 的網格系統雖然根植於靜態的印刷媒體,但其背後的八大核心原則具有普世價值,可以直接轉移並應用於數位框架的建構。

網格系統的核心功能在於讓所有頁面元素——文字塊、圖片、標題與留白——依循共同的基礎結構對齊,藉此維持視覺上的整體一致。於印刷設計中,欄寬、行距與邊界的統一確保資訊在多頁與多組內容之間保持連貫。追求統一的設計哲學對任何複雜的信息系統而言(如大型網站或企業內部應用程式),皆是確保可讀性、專業性與降低認知負荷的必要條件。若結構缺乏一致性,用戶在瀏覽與導航時容易產生視覺疲勞與方向混亂。

Müller-Brockmann 的網格系統設計主張將頁面理解為由標準化模塊組成的集合。網格框架允許內容在既定結構中靈活排列、調整與替換,讓設計師能像操作樂高積木般快速構建、修改與測試版面,顯著提升設計與製作的效率。進入數位時代,模組化概念轉化為組件式開發模式,如 Bootstrap 與 React 的設計結構,皆以可重複、可擴展的代碼單元實現系統化設計所帶來的高效率與一致性。

Müller-Brockmann 深入探討了如何根據內容的複雜性來選擇合適的網格結構,並經常提倡使用高度可分的數字(如12欄系統),以及將黃金比例或斐波那契數列應用於排版比例的設計。網格系統的價值不僅在於劃分內容欄(Columns),更在於精確地定義欄之間的負空間,即間距(Gutters)。間距決定了內容塊之間的分離程度、視覺節奏以及層次感。對間距的結構化處理,正是現代 Bootstrap 網格系統中對間距類別和行間距控制的技術應用所預示的。

儘管 Müller-Brockmann 的網格設計著眼於固定尺寸的印刷頁面,他對結構的理解始終包含對「彈性」的思考。於印刷時代,彈性意味在統一的框架下,仍能容納內容密度的差異,例如從僅含圖像的海報到資訊繁複的書籍頁面。Müller-Brockmann 的網格系統顯示,結構化思維的核心在於為內容變化預留空間。雖然他面對的挑戰來自版面內容的多樣性,而非螢幕尺寸的調整,但其方法揭示了面對變化時的理性策略,成為現代響應式設計的思想前導,強調無論環境或內容如何變動,結構的穩定與層次的邏輯仍應保持一致。

數位功能主義與效率的現代追求

在 Bootstrap 等框架問世之前,早期的網頁開發缺乏明確的標準與規範。設計師與開發者為了在不同瀏覽器與設備間維持一致的介面效果,必須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源,結果往往是視覺呈現不穩、開發成本偏高、協作效率低落。這種混亂的狀況在設計哲學層面上,與瑞士國際主義面對戰後視覺失序時的問題相互呼應。兩者都揭示了對普遍、客觀且高效的設計體系的需求,企圖在多樣與不穩定的環境中重建秩序與一致性。

Bootstrap 的成功在於它同時提供了兩個核心價值,這兩點都與瑞士風格的理性主義不謀而合。

首先是效率與可部署性:Bootstrap 提供了模組化的設計系統和開箱即用的原件庫 。對於程式設計初學者而言,它能夠快速將代碼轉化為具有專業視覺效果的成果,增強學習動力。對於中級和高級開發團隊來說,它顯著提升了協作效率和生產速度 。   

其次是標準化與客觀性。Bootstrap 透過預設的視覺與互動規範,確保不同設計師與開發者的成果能維持高度一致。對標準的堅持延續了瑞士風格所強調的理性精神與設計客觀性,將形式上的統一轉化為技術層面的共通語言。當開發團隊採用 Bootstrap 時,等同於接受預先定義的設計邏輯與結構原則,使協作與維護在理性框架中運作,進而達成整體系統的秩序與穩定。

根據數位設計與前端工程研究的觀點(如 Interaction Design FoundationSmashing Magazine 等技術評論),Bootstrap 常被比喻為網頁開發領域的「瑞士軍刀」。此比喻不僅突顯其多功能與高整合性,更揭示其背後的設計哲學延續來自瑞士功能主義的理性精神與秩序美學。瑞士軍刀所代表的精確、簡潔與可靠,正是 Bootstrap 框架在結構化與模組化設計中所體現的核心價值。

Bootstrap 作為數位產品,承襲了功能主義的精神:它主張工具必須是萬用且可靠的,而非單一用途或過度裝飾。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預先設計好的組件庫(Components),用於解決數位時代的核心挑戰——跨設備適配的複雜度 。如果說 Müller-Brockmann 通過印刷網格解決了印刷品混亂的問題,那麼 Bootstrap 則通過其標準化的響應式網格和組件,系統化地解決了響應式介面的混亂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Müller-Brockmann 通過著作建立了設計體系 ;而 Bootstrap 則通過程式碼、CSS 類別和文件建立了數位設計體系。兩者都旨在系統化地、理性地解決設計傳播中的混亂與不確定性。   

網格系統的類比應用

從 Müller-Brockmann 的抽象原則到 Bootstrap 的具體 CSS 類別,存在著精確的、結構化的映射關係,證明了理性設計思想的媒介中立性。

在 Müller-Brockmann 的印刷設計中,頁面的外邊界(Margins)定義了內容的活動區域,並在視覺上提供了必要的緩衝和呼吸空間。這個邊界確定了版面設計的起始點和終止點,是結構穩定的基礎。

在 Bootstrap 中,此一概念被映射為 .container 和 .container-fluid 類別。 .container 類別提供了一個具有最大寬度限制的範圍,它確立了內容的結構邊界,並通過將頁面內容置中來實現視覺的穩定性。如同 Müller-Brockmann 為印刷品定義的版心(Live Area)。通過限制內容的橫向擴展,.container 遵循了 Müller-Brockmann 關於設計必須在預定框架內運作以確保可讀性的原則。

Müller-Brockmann 和其他瑞士設計師提倡使用12欄或與黃金比例相關的欄數,因為 12 是一個高度可分的數字(可被2、3、4、6整除),這提供了佈局上的最大彈性,同時保持了數學上的嚴謹性。

Bootstrap 的網格系統延續了基於數學理性的設計邏輯,採用標準的 12 欄結構(如 .col- 系列類別)來維持嚴謹的比例關係。無論是早期的浮動技術,或後來的 Flexbox 與 Grid 佈局,框架都精確體現了 Müller-Brockmann 對比例與模組化的設計原則。以 .col-md-4 為例,代表元素佔整體寬度的三分之一,呈現出從視覺構圖到程式結構皆可對應的理性秩序,讓設計邏輯在代碼層面獲得具體化。

Müller-Brockmann 的網格理論強調,間距或負空間(Gutter)在設計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它不僅僅是用於分隔,更是創造視覺節奏和層次結構的重要元素,對於可讀性至關重要。

在 Bootstrap 框架中,間距由 Gutter utility classes(如 g- 系列)負責控制,使開發者能精確調整行與欄之間的距離。透過結構化的間距設計,內容分隔保持一致與有序。Müller-Brockmann 以固定測量單位處理間距,屬於靜態的排版方法;Bootstrap 則以相對單位(如 rem 與 em)實現動態響應,使比例關係在不同裝置與解析度下依然均衡。這項技術延續了 Müller-Brockmann 的理性精神,並在數位環境中實現更具彈性的秩序控制。

Müller-Brockmann 的網格系統使得設計師能夠在不同項目中重用基礎的視覺元素和結構,例如統一的標題塊位置、圖像排版規則等。

Bootstrap 框架將此原則推向了數位生態系統的層級。其元件庫(Component Library),如卡片(Cards)、導航欄(Navbars)和警告框(Alerts),都是預先設計好的、符合網格結構的模組。模組化的組件是理性設計思想的具體應用。它們將 Müller-Brockmann 的「統一性」原則從單一設計項目(如一本雜誌或一個海報系列)推廣到了整個開發生態系統。所有使用 Bootstrap 構建的網站,無論設計師是誰,都共享底層、理性的視覺語彙,從而確保了最終產品在結構和一致性上的高度專業性。

響應式設計對傳統網格觀念的拓展

Müller-Brockmann 時代的網格系統是基於固定尺寸的印刷媒體(例如A4紙)設計的,其穩定性是物理環境預先確定的。然而,數位介面需要應對無限變化的螢幕尺寸和方向,從智慧手錶到大型顯示器,要求設計從靜態規範轉變為動態規範。

這對傳統網格思維提出了挑戰:如何將固定的結構化原則應用於流動的、無限變化的畫布?答案在於維護結構化思維的本質,並將其升級為彈性結構化思維。

Bootstrap 響應式設計的基礎是其標準化的斷點(sm, md, lg, xl, xxl)。這些斷點的定義並非隨機的,而是基於對當前用戶體驗和主流設備市場的理性分析和共識。這些斷點將連續變化的螢幕尺寸空間劃分為幾個「關鍵狀態」,在每個狀態下,網格和組件的佈局都遵循JMB所倡導的結構化原則。

因此,Bootstrap 的響應式網格可視為對 Müller-Brockmann 所提出的單一穩定網格原則的技術延伸。它將固定的版面概念轉化為具理性結構的多重網格,使設計能隨螢幕尺寸自動調整,同時維持清晰的層次與秩序。無論裝置或視角如何變化,內容皆依循一致的邏輯結構組織,確保信息傳遞的清楚與版面整體的穩定。

現代網格系統的應用早已超越純粹的視覺佈局。隨著 Flexbox 和 Grid 等進階 CSS 技術的發展,開發者能將內容的視覺呈現順序與 HTML 文件的 DOM 結構分離。此轉變使設計層次與技術層次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也帶來了在結構邏輯與視覺邏輯之間尋求平衡的新挑戰。

此一演進延續了 Müller-Brockmann 設計倫理的核心精神,其最終目標在於確保信息傳達的清晰與可理解性。現代響應式設計透過在各種設備上維持內容層次與可及性,實現了相同的理念。例如,在行動裝置視圖中,內容欄位雖改為垂直排列,開發者仍需確保關鍵元素(如按鈕與主要導航)的邏輯順序在代碼中保持正確,使屏幕閱讀器與輔助技術能順利解析。此實踐延續了 Müller-Brockmann 對社會責任與溝通效率的重視,並在技術層面獲得新的發展。

隨著 Bootstrap 成為網頁開發的標準化工具,設計趨勢也逐漸朝向原生 CSS Grid 佈局與追求「無邊界」(Borderless)的流動設計邁進。新技術使內容能更靈活地組織與適應,不再受制於傳統 12 欄的固定網格結構。

儘管內容組織邏輯更為自由,Müller-Brockmann 的理性思維仍是隱含於其中的基礎原則。所謂「無網格」的佈局並非缺乏秩序,而是以更複雜且動態的比例與對齊關係重構視覺平衡。網格的精神已從具體的工具演變為一種設計心態,提醒設計師與開發者:無論形式如何變化,結構化、比例與對齊的原則始終是維繫信息清晰與溝通效率的根基。

網格系統作為普世傳播語言的永恆價值

Müller-Brockmann 的主要貢獻在於,成功將設計從以主觀美學為核心的藝術行為,推向以客觀結構為基礎的理性實踐。他的著作《平面設計中的網格系統》不僅是技術指南,更是設計方法論的宣言,將設計思維與數學、邏輯及系統化原則緊密結合,為數位化與程式架構的出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與方法基礎。對結構的信任與對理性的堅持,使得後來的設計框架如 Bootstrap 得以以工程化的方式延續這一精神,並在數位環境中取得成功。

網格系統與 Bootstrap 框架的生命力在於,能為複雜的資訊傳達提供清晰與高效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印刷設計中組織文字與圖像,還是於多變的數位環境中建立響應式介面,其核心任務始終一致:以秩序組織信息,減輕認知負荷,提升傳達效率。Bootstrap 作為數位時代的「瑞士軍刀」,延續了瑞士設計傳統對功能、精準與效率的追求,讓理性主義的設計哲學在網絡空間中得以擴散與實踐。

隨著前端技術持續演進,特定框架如 Bootstrap 或許會被更原生的 CSS Grid 與靈活的元件系統取代。然而,潛藏於各種工具背後的理性結構思維與模組化理念,仍是設計師與開發者最重要的資產。結構意識讓設計回歸清晰溝通與高效傳達的核心,並體現對設計倫理的延續與實踐。從蘇黎世到矽谷,從印刷網格到響應式介面,網格系統的發展說明秩序與清晰始終是跨越時代與媒介的設計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