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blown: text about philosophy.
-
如何在逆境中看見曙光 – 布萊爾.辛格的演講心得
幾個禮拜前從王立天那拿到了一張2009年1 月8日在國際會議中心的布萊爾.辛格(Blair Singer)演講公關票,講題是『如何在逆境中看見曙光』;演講的票面價為NT$4,500,Wow!幾乎就是一場馬友友演奏會的前排票價,當然,對於熟悉這位全球知名銷售大師的追隨者而言,NT$4,500其實不算甚麼,因為布萊爾.辛格隨便一堂課要價可能都是以萬元為單位,更何況還得必須遠赴海外才能一睹大師風采,在台灣根本不太可能有機會,因此,票價雖貴,但單憑布萊爾.辛格的魅力,可吸引的龐大人潮是可預見的。 圖片取自於http://www.blairsinger.com/ 之前對布萊爾.辛格的印象大概都是間接從王立天那裏得知,因為他的主要工作便是四處幫這些所謂的「富爸爸」們作演講的現場中文即時口譯。「富爸爸」有誰呢?其中最有名的當然就是「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勃特.T.清崎(Robert T. Kiyosaki),然後還有「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的作者:T.哈福.艾克(T. Harv Eker),世界知名的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斯(Anthony Robbins)…等等。其中我唯一拜讀過的大概只有「富爸爸.窮爸爸」,因為它實在是太有名了,而其他人則僅止於聽過的印象,因此,這次的演講參與大部分是好奇心使然,想看看所謂的世界一流名師到底都在講些什麼? 演講當天的現場果如預料,可謂盛況空前,想必是這波金融海嘯,不僅沒有讓大家從此喪失對未來的希望,反而是更直接地激發了所有人內心更深處的財富慾望,因此,整場演講,布萊爾.辛格的表演,與其說是大師的觀念授課,倒不如說是業務激勵的誓師大會,搞得大家都還來不及吸收上課心得,就已經熱血沸騰,好像明天就馬上可以脫胎換骨成為百萬銷售員。 我其實不是很能融入這樣的氛圍,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個性拘謹,另一方面也可能跟我一貫的理性邏輯思考有關,所以,想當然爾,我在銷售這個部分的表現一直不是很突出。根據布萊爾.辛格的說法,銷售首重能量,能量愈高賺的錢就愈多,的確,一旦銷售的行為產生共鳴而成為信仰之時,就會讓你的業主跟捐香油錢一樣,心甘情願地把錢掏出來買一則希望,反之,若是因為害怕被拒絕而心生畏懼,一開始便輸人輸陣,能量盡失,此時,就算你手上有全世界最好的產品,還是一個都賣不出去。布萊爾.辛格稱此一“害怕被拒絕”的憂慮來自於每個頭腦裡的“小聲音”(Little Voice),而每一個人只要學會有效、有系統地管理自己的小聲音,隨時維持高亢心情,就能夠戰勝畏懼,攻無不克,愉快地完成所有銷售。 接著,布萊爾.辛格提到了銷售的方法;首要便是找到口袋有錢的人,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在沒有錢的人,還有,千萬不要因外在因素而降低價格,特別是在不景氣的年代,降價求售只會更快速地消耗產品真正的價值,而相反地,唯有守住價格,並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才能帶來更多的銷售回饋;這點,我個人倒是非常同意,人類的歷史再再說明,蕭條、戰爭、一無所有…不僅會加速淘汰不適應的企業,但相對地,也會讓有價值的企業進一步整合市場規模,因此,正所謂危機入市,只有危機才是迅速致富的最佳時機。找到目標對象後接下來便是業務拜訪,成功的業務銷售決不是憑藉運氣,所有的結果均應來自於科學的驗證,例如打多少通電話可以產生多少次業務拜訪,之後又可以衍生出多少筆訂單…因此,必須重視且做好每次的業務拜訪,簡報力求簡單明瞭,印象深刻,善用提問的技巧將客戶的拒絕轉換為接受,最後不斷地累積口碑,建立長久的銷售關係…。其實,整段銷售方法論,布萊爾.辛格並非原創,但字字句句藉由他循循善誘式的引導互動說明,整個台上台下的場面馬上就活絡起來,頓時讓我領悟到,販售知識其實也是可以非常搖滾的。 布萊爾.辛格接著談到了如何建構一個銷售團隊;他認為:建構團隊的三大關鍵包括責任、榮譽典章(Code of Honor),以及指正等三大核心概念,告訴在場所有人業務開發是一個團隊的工作,每一為團隊成員都應以榮譽典章作為銷售工作的最高指導原則,表現好便立即表揚,犯錯亦立即指正,所有的溝通互動均必須以賞罰分明,以及維繫團隊和諧作為考量關鍵。而最後,他也提到其實這些工作也正是他自己現在的公司 – SalesPartners Worldwide的主要經營業務,這是一家協助企業改善業務體質,提升產品銷售的加盟顧問事業,任何人都可以透過此一公司接受布萊爾.辛格的訓練,而成為頂尖的企業銷售顧問。 其實,整場演講不難聽出,布萊爾.辛格其實還是不斷地在作自我推薦,一方面除了推銷他的著作:2006年出版的《富爸爸銷售狗》Sales Dog,另外一方面則是為他的公司:SalesPartners Worldwide,作新業務開發,包括找尋願意接受輔導的企業,以及有興趣加盟成為銷售顧問的個人或團體。至此,不禁再次讚嘆,布萊爾.辛格果然是大師,因為他的客戶層涵蓋自企業到一般消費者,一個也不放過。不過,至少當天,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應該就是那句“Don’t lower your price”,挺激勵的!
-
10個你不可以不知道的聖誕節圖表
聖誕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每年到此時,網際網路也因此變得更加活躍,但是有多活躍呢?以下由Google及Trendrr所製作關於聖誕節前一周,全球網際網路活動比較的圖表也許給你一個清楚的數字輪廓。 圖表一:部落格貼文成了聖誕節的全民運動 就在接近聖誕節前夕的12月22日,全球新增了將近6,500萬的部落格貼文,同時,關於聖誕節的新聞文章也有將近43萬的篇幅,顯然,許多部落客和新聞記者在聖誕節前一周都變得比較勤奮積極。 圖表二:祝賀聖誕快樂其實是不用多說廢話的 愈來愈多人用Twitter(中文叫推特 )在作日常生活溝通,因為忙碌的現代人不喜歡廢話,而Twitter只能寫140個字元(約70個中文字 )的貼文遊戲規則,也剛好沒有太多機會可以廢話。從以下圖表可以看出,在愈接近聖誕節的時節,Twitter上關於“Christmas”及“XMAS”的貼文也明顯地走高,幾乎可以到達單日4萬5,000篇盛況,而且每一個小時的數量也高達3,500篇,看來除了聖誕卡之外,Twitter也成了另一個傳播聖誕福音的網路通路。 圖表三:誰說金融風暴搞得大家都不快樂? 2008年的聖誕節似乎並沒有因為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而喪失了節慶的歡愉,從Twitter上發現關於“happy”–快樂的貼文統計,在12月22日當天便超過了1萬2,000篇,而12月20日更是達到1萬3,000篇,相較之下,12月15日就僅有不到7,400篇,因此,誰說金融風暴搞得大家都不快樂呢? 圖表四:聖誕節依然是一個充滿愛的季節 聖誕節前夕,在Twitter上關於“I love”及“I love you”,的貼文也明顯地增加,高峰時期甚至到達單日12,000篇,這證明聖誕節依然是一個充滿愛跟溫暖的季節。 圖表五:聖誕老公公是當世唯一可以擊敗歐巴馬的超級明星 剛當選時代雜誌2008「年度風雲人物」的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Barack Obama)可說是當前的當紅炸子雞,但紅雖紅,在聖誕節前夕的這段時間還是紅不過聖誕老公公,以下的圖表顯示:從12月20日開始,在Twitter上關於“Santa”的貼文開始領先“Obama”,差距還有逐漸加大的趨勢,看來一般人對節慶的氛圍感受還是遠超過政治狂熱的追求。 圖表六:2008年是多媒體當道的聖誕節 聖誕節前夕,在YouTube上面,每天有將近 65萬支關於“christmas”的新video上傳,顯然,video祝福也是另一種不廢話的選擇。 圖表七:聖誕節大家都到哪購物? 以下是聖誕節前夕,Twitter上關於“Best Buy”、“Walmart”,以及“Target”的比較表,顯然“Target”要比其他兩家都略勝一籌,而且差距極為明顯。 圖表八:聖誕節哪一樣禮物最夯? 聖誕節哪一樣禮物最夯?答案是“Wii”,再來是“Xbox 360”,最後才是“PS3”,而且,從Twitter上關於這三個貼文的圖表上看來,“Wii”和“Xbox 360”其實是互有領先的,而“PS3”則是遙遙落後,這樣的結果,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是符合實際市場的銷售成果。 圖表九:8GB?16GB?32GB?到底該選擇哪一種iPod touch? 根據Amazon的銷售排名,很顯然消費者對iPod touch的選擇是走中庸路線,不偏不倚,剛好是“16GB”最熱賣,大概是因為它剛好低於$300美金的售價,碰巧符合許多人在這個低迷景氣的購物預算。 圖表十:紐約仍然是全球新年的注目中心 根據Crag’s List的類廣告刊登結果,關於“New Years Eve”及“New York City”的售票廣告隨著接近年尾,也有逐漸上揚的趨勢,當然,過了聖誕節之後,相信必然會出現高峰。 以上圖片來源均為Trendrr。 本文同步發表於Comprador Press。
-
轉載:隱身在台灣的世界腳踏車產業研發中心:太平洋自行車
以下文章轉載自買辦的Comprador Press,內容為我與買辦的同事Su於今年初,與太平洋自行車董事長林正義先生的訪談內容,隨後由Su整理成文。 在太平洋自行車工廠裡,天天都在設計,一旦設計出一個產品出來,會立刻開瓶酒來喝,然後不斷的改進。「我們一直認為設計是我們主要的工作,生產是附帶的工作,設計是核心價值,也是太平洋自行車的理念,我把太平洋自行車變成全世界腳踏車產業的研發中心。」 隱身在桃園新屋鄉的太平洋自行車公司,在那裡隨時都可以看到員工騎著研發中的自行車不斷測試,在近千坪的園區中一群熱愛腳踏車的人,把對腳踏車的熱 愛投入在研發及設計領域當中,其中太平洋自行車董事長林正義以其個人獨特的經營理念及風格,帶領太平洋自行車團隊深耕自行車的研發設計,憑著這股的熱誠把 台灣的自有品牌帶上國際舞台。 走過宛如春秋戰國般的分據時代 「我在八零年的時候成立太平洋,曾經像是橡皮筋拉得緊緊的,很快就疲勞了,於是我坐下思考,思索著,現在應該是要放慢步伐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臉 上隨時掛著笑容的林正義分析著腳踏車產業環境在過去二十多年來的轉變,就像是春秋戰國的時代已經過去,腳踏車產業可以說已經天下一統,誰是第一,誰是第 二,已經分得很清楚。 「1980年的時候,太平洋自行車在台灣自行車產業營業額是第二名,在1990年的時候,我當時漸漸清楚看出來,自行車產業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產 業,市場領導者是捷安特,還有挑戰者美利達,而成熟的產業是會被整合的,所以大者恆大,小的則會被淘汰。在1992年之前太平洋自行車也是在這個產業中逐 鹿中原,對手人家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但是在公司規模很小,資本很小的情況下,要去跟其他對手做一樣的事情,等於是拿自己的弱點去跟別人競爭。」 突破瓶頸,尋找屬於太平洋自行車的立基 身為公司的創始人及領導者,林正義用「找到自己、站穩腳步、寧小勿大、做我自己」,這簡短的十六個字來表達這二十幾年所萃練出的經營理念。 「在這個大自然生態環境裡頭,每一種動植物都有適合生存的法則,我找到太平洋自行車生存的立基,找到定位點,並在這個領域可以充分發揮,這就是我所謂的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就是找到自己的 NICHE。在這個 NICHE 裡頭,我去定位太平洋自行車發展的目標。」 「一般中文的翻譯把 NICHE 翻做利基,NICHE PRODUCT 被認為是一種會賺錢的、有獲利的產品,事實上太平洋自行車的立基是站立的立、立足的立也是建立的立,基則是基礎,是太平洋自行車生存的基礎。」在1992 年的時候林正義已經把公司的目標訂出來,列出公司的優點,按照能夠做的事情,把太平洋自行車定位為 NICHE PLAYER,也就是立基的玩家,這是林正義,為太平洋自行車的定位所下的註解。 經營理念一: 找到自己 「我轉型的概念就是找到自我,所謂找到自我是指找到太平洋自行車發展的目標、願景和前途。是一個純粹去找到市場未來發展,然後去改變,這是一個很理 性的分析,我考慮了太平洋本身的條件加上經營理念,找到屬於太平洋自行車自己的定位,我整整花了二十年,算是後知後覺。」 將自己的人生整個投入自行車產業的林正義認為,這樣的 NICHE 不屬於所有其他的人,只屬於太平洋自行車。 經營理念二: 站穩腳步 「第二件事情就是站穩腳步。所謂一個公司要站穩腳步,必須要把基礎建設起來,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培養人才,讓公司的組織、公司的制度、公司的設備、技 術能力都培養起來。」 一個公司主要的生態就是企業文化,而太平洋自行車的企業文化以及公司的核心價值,就是鼓勵團隊創新,並提供環境讓團隊都能去做出創新的研發和設計。 「在太平洋這裡的工作,FOR FUN,FOR ENJOY,我們是在挑戰自己,所以我們不願意接很輕鬆很簡單的工作,我們也不想跟別人競爭。所以做我自己的意思就是說,做我自己喜歡的事、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做我能夠 ENJOY 的事,不盲目的追隨別人。」 經營理念三: 寧小勿大 我們在我們的領域裡頭去做,所以嚴格的說,真正來講我們太平洋在台灣沒有一個競爭對手,我們完全沒有競爭對手,在世界上也沒有競爭對手。此外,林正 義還有一個很特殊的經營策略,也就是沒有規劃也沒有計畫,只有方向。在去年年底時,他曾告訴過員工,走到哪裡算到哪裡,不用勉強明年要做到多少營業額,研 發的部份,也是想到什麼就研發什麼。這種完全不跟別人競爭,且以生產高單價自行車為主的經營模式,一般來說,跟太平洋自行車做生意的客戶,在別的廠商找不 到來源,就會來找太平洋自行車,如果別的廠商也可以接單,林正義表示,有時甚至會拒絕接單,請客戶尋求其他能提供相同資源的廠商。 經營理念四: 做我自己 對於太平洋自行車的自有品牌規畫策略,林正義認為太平洋自行車是經過二十多年萃煉而逐漸成長的品牌,並非經由造勢所推砌而成的,這樣長時間深耕經營 模式,源自他對品牌的經營法則,他認為,品牌,就是代表產品。產品好,品牌就好,而好的產品是不會被埋沒,產品被大眾所喜歡,品牌就相對也會被認同接受, 對於太平洋自行車的自有品牌,他認為「會走自有品牌是因為我們的產品好,所以幫產品加上一個名字,讓消費者可以購買。持續的設計力是會隨著時間不斷成長, […]
-
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 – Asymptote vs. M-A-D
第11屆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Biennale)剛在9/14/2008開展,預計展覽至11/23/2008。今年的展覽主題為:“Out There: 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根據策展人Aaron Betsky的說法,他認為:「所謂的“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即為當代的建築必須從過去的建築物(building)思維中完全解放,進而專注于更接近人類社會的中心論述」,因此,本屆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便在這樣的立論之下,透過許多裝置、視覺、實驗…等傳達全新的當代建築概念。 如同以往的雙年展,第11屆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依然是一個壟罩著明星建築師光環的朝聖活動,現場展示了包括:Asymptote、Atelier Bow Wow、Coop Himmelb(l)au、Diller Scofidio+Renfro、Frank O. Gehry、Greg Lynn、MVRDV、Thonik and UNStudio…等等著名建築師的裝置作品,企圖為Aaron Betsky的“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宣言定義一個時代註解。 圖片來源:www.core.form-ula.com。 明星建築師之一的Asymptote在今年展出了三個以玻璃纖維灌鑄的大型住宅模型,展題為:“Prototyping the Future: Three Houses for the Subconscious”,根據Asymptote的主持建築師Hani Rashid的說法,這三座模型所想表達的是數位時代的反向思考,當數位科技解構人性的趨勢愈形顯著之時,人類所必須思考的應是如何將科技與自然完美結合,而非一味地倡導回歸自然或持續加深之間的衝突,因此,未來的人類生活與科技之間的關係應當是緊密相連,科技將會協助我們思考、製作,進而創造整個世界,而此次Asymptote的作品便在於預言此一未來的居住形式(註一)。 除了明星建築師之外,展覽現場也有一些非建築師提出的裝置作品,例如“AirXY: From Inmaterial to Rematerial”便是由M-A-D,一家位於美國西岸的品牌視覺溝通設計公司所創作的多媒體裝置藝術,裝置本身的主要概念為希望藉由即時互動影像、迷霧、光線,以及聲音,呈現所謂介於之間(in between)的短暫建築;有別於Asymptote的「形式」裝置,此次M-A-D的實體裝置則僅僅只有一面牆,但有趣的是這是一座螢幕牆,M-A-D透過這面螢幕牆,除了用來記錄時間之外,同時也反應過往訪客的即時互動影像,而牆的背面則是一連串的地板投影,及瀰漫的煙霧所構成的虛幻空間,隨著訪客的互動,忽前忽後、時而有邊、時而無際…基本上,M-A-D透過了這個裝置,生動地表達了時間與空間的即時互動關係。 圖片來源:www.airxy.org。 同樣都是在探討未來的建築與空間型式,Asymptote與M-A-D雖然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手法策略, 但對於科技的認同卻是一致的,一則是藉由科技創造更先進的居住形式,另一則是藉由科技創造的互動體驗的虛擬空間,有別於好萊塢的電影製片的悲觀取材,建築師一向是以樂觀的心態面對未來,而對於科技的態度也因此趨向於應用整合,而非厭惡排斥,因此,藉由建築創作所產生的烏托邦也相對地帶給人們更多對未來的憧憬。 本文同步發表於Comprador Press。 註一:Heni Rashid的訪談文見:Architecture beyond building: Asymptote at the Venice Biennale。 註二:AirXY官方網站見:www.airxy.org。
-
Modernista!的Web 2.0實驗
第一次連到Modernista!的網站,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當下的瀏覽經驗,那就是:「Siteless」;整個Modernista!的網站好像就只有左上角的選單是屬於他自己的,其他的全都是公共資源,像是企業簡介便連結至Wikipedia及Facebook,作品集則連結至Flickr及YouTube,而新聞則連至Google News,聯絡我們則是連至Google Map,當然這邊所謂的「連」,正確而言,應該是「綁架」,Modernista!其實是用框架,在一廂情願的狀態下,將這些公共資源網站全部「納為己有」。 Modernista!的網站可說是一個極致的Web 2.0企業網站,它不僅符合了Tim O’Reilly的分享與參與架構平台(Wikipedia、Facebook),以及使用者的豐富媒體經驗(Flickr、YouTube),同時也完整呈現了Web 2.0最重要的組合概念,Modernista!巧妙地組合了所有的單一軟體服務,進而整合至最上層的網路瀏覽框架之下,而創造了獨特的且無可取代的網路品牌。正如同Webby Awards的執行總監David-Michel Davies所言:當下的網際網路既然有這麼多好用的工具,為何不乾脆就直接套用他們,省得自己還要去開發他們,況且,就算自己開發,也不可能來得比Flickr更容易分享照片,或是比Facebook更容易創建社群。因此,就此觀點而言,Modernista!其實還做到了運用最少的資源達成了最使用者導向的企業網站。 撇開Web2.0的精采外衣,回過頭來仔細瀏覽Modernista!的網站內容,發現原來Modernista!是一家位於美國Boston的廣告代理商,曾經服務的客戶包括Hearts on Fire、General Motors、Hummer、Cadillac…等知名品牌,但是接下來,若想在這個充滿創意的網站多獲取一些知識層面的的資訊時(例如案例研討或是Modenista!的服務優勢…等等),似乎就付之如缺,而這對一家以協助客戶進行有效溝通的廣告公司而言,應該會是一個極大的致命傷,因為,當你無法有效地將自己傳播給所有閱聽者之時,你將如何說服你的客戶你有足夠的能力協助他達成任務呢?因此,很明顯的,當Modernista!不斷地思考「有趣的溝通」之際,卻同時也喪失了「有效的溝通」。 本文同步發表於Comprador Press。
-
Orangina Naturellement Pulpeuse
Orangina,法國國寶飲料,台灣翻譯為「法奇那」,由買辦的客戶老子曰所代理銷售。Orangina的電視廣告在法國一向以爭議著稱,最近剛推出的Orangina Naturellement Pulpeuse廣告,其中強烈性暗示的動作,更是引起極端的回響討論,在短短兩週內內,在YouTube就創下了百萬的點閱率。 擬人化的鹿、熊、斑馬…等動物,圍繞在充滿性暗示的肢體碰觸中,搭配熱情洋溢的拉丁舞曲,整支片子其實是娛樂效果十足,看完之後,不禁令人幾乎相信Orangina應該是全世界最強力的春藥。 據了解,這部片子是由紐約知名製作公司Psyop所拍攝,動畫則是由倫敦的奧斯卡最佳特效公司The Mill所創作;Psyop在兩年前曾經為可口可樂製作了另一部超級創意的動畫廣告Happiness Factory,有趣的是,1999年,可口可樂曾一度想要併購法奇那,結果卻遭法國國會一致反對,原因是法奇那已是法國文化的一部分,法國人將無法接受法奇那成為代表美國消費文化的可口可樂的一部分,看來,在2008年的今天,Psyop終究還是把兩個品牌扯在一起了。
-
小品牌‧大行銷:漫談MetStyle的網路行銷策略
MetStyle,一個做電腦包與PC相關週邊的台灣品牌,成立於2005年,到今年已是第三年,基本上還算是一個年輕的品牌。過去這三年,買辦跟 MetStyle也一起做了許多大大小小的事,當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外乎MetStyle.com獲得了2006年iF Communication Design金獎。一個得了iF金獎的網站,固然會得到許多來自於全世界的注目以及突然快速成長的流量,但這些其實對實際的品牌傳播與業務貢獻其實都還是 有限,因為就跟網站需要維護的道理一樣,所有品牌的養成與網路銷售都是需要靠長久的累積與消費習慣養成,才有可能成為消費者心中的品牌認同,因此,本文所 要探討的題目即在於此,在獲得了金獎之後的MetStyle.com如何延續金獎的光環,大幅提升MetStyle本身在網路的品牌能見度。 網路品牌行銷的成功秘訣除了「曝光」還是「曝光」!而「曝光」的方法無外乎: 購買入口網站的橫幅廣告:此廣告非常適用於網路活動,因為消費者的點閱率通常與網路活動的誘因成正比,但往往需要編列極高的預算,尤其是全球性的網路活動絕對會是天文數字。 購買贊助文字廣告:所謂贊助文字廣告,就是出現在Google或Yahoo!等搜尋引擎右側或上端的贊助廣告,可說是近年來來中小企業的最愛,也是Google股價奇蹟的造就原因,只要花一點點預算,就可以搶到對該項主題或產品有興趣的消費者關注。 購買電子報名單:比較傳統挨家挨戶的直效郵件遞送,電子報的確省了相當多的郵資支出,同時也多一份連動衝動,意即,任何對此宣傳產品有興趣的只要按一個按鈕,就可以直接導入電子商務功能,完成結帳購買。 搜尋引擎優化:透過搜尋引擎優化技術導入,將自家網站直接送到各大搜尋引擎前三名排序,當然,這需要一點時間,而且也需要隨時維護,才能維持依定的排名。 實體曝光:當然,你也必須透過許多實體行銷製作物或通路,例如名片、廣告、海報、展覽、店頭…等等共同推廣網站的URL,加深所有閱聽人的品牌印象。所以,由此可見, 擁有一個與品牌同名的網站有何等重要。 部落格行銷:這是最近因Web 2.0才逐漸興起的網路行銷方式,透過半官方的部落格網站向消費者分享產品使用經驗或品牌故事,博取消費者的認同,進而產生購買。最重要地,透過部落格還 可以充分發揮Web 2.0的社群分享、口耳相傳的病毒傳播力量,展現無可限量的驚人潛力,當然,前提是必須要有吸引人的內容,否則它就只會是一個部落格而已,甚麼事都不會發 生。 社交行銷:跟部落格行銷類似,只是採用的平台會是像YouTube、Facebook、MySpace,或甚至Second Life等線上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ing),同樣是透過社交會員彼此分享,提升曝光度,當然,前提也是必須要有吸引人的內容,否則它就只會是MySpace上億會員中的其中 一個人而已。 這麼多方法,MetStyle究竟要採用那些呢?MetStyle其實擁有所有台灣品牌該有的特色,就是小品牌卻想要做全球生意,卻又偏偏沒有大方 的預算,像是買個Super Bowl的廣告,一舉成名…因此,要花大錢的就不用考慮了,要花一些錢的最好還能購買菜送葱,多一些感覺上賺到了的附加價值,於是,經過審慎運籌帷幄之 後,決定採用一個不需要花錢,還可以賺錢的行銷方法。 首先回歸MetStyle的產品面,電腦包的產品售價約在USD$60左右,就網路消費模型理論而言,這個價位外加其電腦周邊屬性,其實是最適合網 路銷售的產品;再來,透過搜尋引擎優化,外加iF金獎的加持,MetStyle的品牌關鍵字在全球的Google或Yahoo!搜尋引擎早就是第一名了, 但第一名只有一個,要是連續一百頁都是MetStyle該有多好,因為那就是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曝光,而非第一名的一個曝光而已,因此,連續一百頁便 成MetStyle的網路行銷目標。連續一百頁,每頁有十個連結,總共有一萬個連結,光買廣告也得買一萬個廣告,所以買廣告基本上是行不通的,那麼部落格 或社交行銷如何?有可能,但效果是有限的,因為總要有人買才會分享吧,賣不出去,何來分享呢?……漸漸地「賣」這個字便逐漸成形了,假如可以先賣給全球大 大小小的網路商店,然後這些網路商店排排坐,是不是就能產生千萬個曝光呢?線再讓我們來做一點實驗;在Google美國輸入「metstyle」關鍵字, 開始搜尋…接下來,第一名當然是MetStyle的全球品牌網站,第二名則是MetStyle的美國網站,再接下來,你看到的則是一連串的網路商店網站, 依直到一百頁…一千頁,看你有多少耐心可以看下去。MetStyle成功地藉由鋪貨給全球無數的網路商店,然後再及結這些商店的產品關鍵字,成功地占據了 搜尋引擎的連續曝光頁面。 MetStyle的操作其實是完全符合了2004年,由Wired的主編Chris Anderson所提出的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 他認為只要通路夠大,非主流少量商品的總銷售量也能夠和主流多量的商品總銷售量相抗衡,因此MetStyle的策略是與其在Amazon開一間旗艦店,倒 不如在Amazon以外的地方開上一百家店,如此便可以集結散居於世界各地的小眾市場,成為一家虛擬的品牌旗艦店,進而成就廣大的全球市場。 MetStyle的案例,其實也適合許多台灣小品牌的網路行銷操作參考,只要掌握產品的網路銷售特性,然後大量鋪設小型網路通路,而非僅關注在大型通路, 積少成多,在網路傳播時代,必能快速累積品牌知名度。 本文同步發表於Comprador Press。
Got any book recommen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