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定斯基到當代人機互動設計:UI/UX 跨產業應用與未來趨勢》是我多年研究與實務經驗的整合成果,也是我對設計史與當代科技倫理長期思索後的結晶。這本書的出發點,是我始終心中的疑問:設計究竟在思考什麼。設計不只是形象、工具或產業,而是認知方式。它影響人類如何感知世界、如何溝通、如何決策,甚至如何理解自身的存在。從藝術到科技的跨越,從感性到理性的轉換,構成了這部書寫的思想結構。

我在書中試著描繪一條橫跨百年的思想脈絡,從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對「內在必然性」(innere Notwendigkeit)的探索,到包浩斯以理性與工藝追求社會秩序的美學,再到今日的設計師以資料與演算法理解使用者行為。設計的歷史,其實是一段人類如何面對變化的歷史。藝術家以形式與色彩探究精神深處的共鳴,建築師以比例與結構創造理性的秩序,而當代設計師則在程式碼與介面之間,重新界定感知、互動與倫理的邊界。
我一直相信,設計的核心並非技術或工具,而是思考的方式。當我研究人機互動與使用者體驗時,我關注的不只是方法論的演進,更是感知模式的轉化。從「易用性」(Usability)到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 UX),設計的焦點已經從外在的操作性轉向內在的情感理解。這種轉變與二十世紀初的抽象藝術運動形成呼應。康定斯基將繪畫從再現推向精神表達,而今日的設計師,正讓介面成為人與世界產生理解與共感的空間。
書中後半部分,我延伸討論現代數位設計工具如何延續並改造包浩斯以降的理性精神。Figma 的協作機制讓設計成為即時生成的過程,設計不再屬於個人,而是由集體在不斷互動中形成。Bootstrap 的響應式結構讓設計能在不同裝置與語境間自我調整,呼應了現代主義追求秩序與適應並存的理想。這些工具不只是技術成果,也反映了一種新的社會生產邏輯,人、介面與系統在持續的反饋中彼此塑形。
我最關注的,是設計在人工智慧與演算法時代中的倫理意涵。當系統能學習、預測甚至引導使用者行為時,設計是否仍能保有人文精神。人工智慧介入設計決策、演算法主導資訊分配、介面潛移默化地塑造情感,這些現象都使設計從「功能的媒介」轉為「權力的結構」。我在書中提出,設計的未來取決於我們能否讓技術重新回到人文的對話。真正的設計必須帶有倫理的自覺,理解技術背後隱含的社會後果,並主動思考設計者在其中的責任。
全書以「從感知到共感」作為理論的收束。感知是設計的起點,因為設計回應感官經驗;共感是設計的終點,因為真正的設計應讓人與人、人與系統、人與世界重新連結。這條路徑並非線性,而是充滿交錯與流動,如同康定斯基的構圖,也如同現代介面的網格。它象徵了我對設計的信念:設計不是單純的形式美或功能優化,而是思想的具體化,是人類理解存在的方式。
撰寫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我不只是回顧藝術與設計史,也重新審視自己在產業與教育現場的實踐經驗。我曾見證設計從平面轉向數位、從物件轉向介面、從美學轉向體驗。這些變化讓我更加確信,設計的未來不在於技術的炫目,而在於是否能保有人對他者的理解與對世界的感知。
《從康定斯基到當代人機互動設計》不僅是設計師的參考書,也希望成為跨領域讀者之間的思想橋樑。我期待藝術研究者、科技開發者與創意思考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對我而言,設計是一種哲學的實踐,也是一種倫理的表達。每一次設計決策,都是對人類經驗的詮釋與介入。我希望透過這本書,邀請讀者與我共同思索:當代設計的核心問題,不是如何讓技術更有效率,而是如何讓人類在科技的洪流中,仍能保有思考、感受與創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