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築的死亡:戰後城市規劃的深刻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1960),美國面臨嚴峻的住房危機。大量人口湧入城市,急需居所,社會住宅需求激增。這場危機可追溯至 1930 年代的大蕭條時期,當時多數地區尚未發展,超過一半的非農家庭連電話都沒有,鄉村普遍貧困且孤立。房屋自有率長期偏低,貸款違約與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情況普遍,導致許多家庭流離失所。

戰爭期間,木材、鋼鐵、銅等建材被優先用於軍需,民用住宅建設幾乎停滯。國防工人湧入如波特蘭等城市,形成國家住房局所稱的「史詩級遷徙」。政府最初以建造臨時工人住宅、分隔單戶住宅為多戶出租、實施租金管制等手段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