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場域中的捕獲與生成:區塊鏈與 GitHub 結構拓撲分析

區塊鏈(Blockchain)與 GitHub 不僅是信息技術的里程碑,也深刻改變了當代社會的組織與生產模式。區塊鏈以去中心化與數據不可篡改性挑戰傳統權力結構,包括金融中介與國家機構;GitHub 則作為開源協作的基礎設施,展示集體生產與知識生成如何透過高度網絡化的配置(Agencement)運作。數位技術的出現促使哲學重新思考權力、組織與生產的本體論基礎。

Gilles Deleuze(1925–1995)在二十世紀末預見了這場轉變。在〈管制社會的後記〉(Postscript on the Societies of Control, 1992b)中,他指出權力正從 Michel Foucault(1926–1984)所描述的規訓社會(Societies of Discipline)轉向管制社會(Societies of Control)。

衰變的時相符號:《紐約浮世繪》中時間、身體與集合體的精神分裂分析

Charlie Kaufman 的電影作品,《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在當代電影理論中佔有獨特地位,因其對身份、主體性與現實本質的深刻探討,使得他的電影美學與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和 Jacques Derrida(1930-2004)等後結構主義哲學概念產生共鳴。該片標誌著 Kaufman 對其方法論的極致提煉,通過對超現實主義(Surréalisme)的持續而微妙運用,以及對「殘酷現實主義」(Cruel Realism)的極端追求,模糊了虛構與現實之間的界線。